华西都市报 -A10 互动-
A10互动
  • ·古建专家刘畅:多学科助力遗产保护
  • ·把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城乡建设中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观众从“古城保护季”中收获感悟:

把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城乡建设中

  

现场特写

  “任何一个小的案例,它不光是精神上给我们带来慰藉,其实在物质上也能给我们的文化留下真正的证据。如果一个街区保护不下来,那一个房子呢?如果一个房子保护不下来,那一个片段,哪怕是有点样本呢?只要我们做好准备把物质证据留下来,不知其能建立多么宏大的历史,不知能给子孙们留下多么宏大的故事。”
  1月19日,深冬的成都迎来了名人大讲堂“古城保护季”的首场讲座。著名古建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以“寻常巷陌遗产背后”为题,带领观众“管窥”文化遗产之中的匠人世界,触摸古城千年文脉,领略历史的厚重魅力。
  “我们静静地端详这个亭子,每根柱子往中间倾斜,这个叫什么呢?”“侧脚。”生动有趣的语言,加上时不时抛出的“知识点”,讲座过程中,观众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更有趣的是,当刘畅在台上问出一个个专业的问题时,竟还真在现场得到了正确的回答。于是连刘畅也感叹不已:“看来现场真的来了位‘发烧友’呀。”
  而这位被刘畅称赞的“发烧友”,正是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的副院长唐密。讲座结束后,他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在长达近3个小时的讲座中,他表示自己收获颇丰。
  “我的工作主要是集中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也跟讲座有一定的相关性。今天刘老师主要是从古建筑,还有古建筑材料的方面入手,我们在工作中也有所涉及,但没有做到他这么深入。”
  唐密说,整场讲座下来,让他记忆深刻的地方数不胜数,而他更从其中收获到一些对于工作的感悟。“我的理解就是,我们将来在遗产保护这方面更需要有一些技术上的突破,要把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融入到城乡建设中。通过技术的突破,让老百姓在保护过程中能够得到现代生活的服务。”
  而刘畅在讲座一开始,就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事入手,表示建筑学要融汇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美术等不同的学科。在这一点上,唐密也赞同不已。
  “刘老师讲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就是干咱们这行,真的得什么都会。”毕业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唐密,因对建筑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本科阶段就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到了工作之中,对他的知识也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我们所处的行业,也是活到老学到老,刚才说技术要进步,我们的知识也要进步,不能老停留在读研究生或者本科时学习的那些知识上面。”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