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收到一封寻亲信 民警帮助他圆梦
黄秀华、丁显明、范贤生等人感谢民警的帮助。
范贤生写给民警的寻亲信。
10月27日中午,随着贵阳开往成都的列车缓缓驶进新津南站,一场亲人分隔两地近50年的“双向奔赴”,画上圆满的句号。
家住贵阳的范贤生,因外出打工多年与舅舅家失去联系,近日他给新津警方写信寻亲,经多方努力,民警终于找到了其在新津的亲人。相认当天,范贤生和亲人们紧紧握手,久久没有分开。直到此时他才知道,90岁的舅妈一家也一直在找他……
27日中午11点46分,C5980次列车在新津南站停靠。70岁的丁显明站在站台边,看着列车上走下来一个年龄相仿的男子,“确实认不出来了,几十年没见了,但心情还是很激动。”车上走下来的是范贤生,与丁显明是表兄弟,儿时见过面后就分开了。
“我还是该叫你哥哥嘛!”两人热情拥抱,一起走出站台。丁显明领着范贤生,一路讲述着家里的情况。
走进新津的一个小区,亲人相见,格外亲热。今年90岁的黄秀华是范贤生的舅妈,她紧紧握住外甥的手说:“哎呀,原来你来我屋头耍才好大点哦,现在头发都白了。”
其实,丁家一直在找范贤生,由于中断联系太久了,从哪里找毫无头绪。前几年,黄秀华的爱人(范贤生的舅舅)去世,线索又断了,但丁家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想起范贤生,“只记得他那会在隆昌,后来去了贵州,就没消息了。”
范贤生也一直牵挂着四川的亲人。
1996年,范贤生离开隆昌,前往贵州打工,随后结婚生子,组建了家庭。几十年来,他一直干着体力活,用他的话说,不是不想舅妈一家,是没时间没条件想。去年开始,他不再干活路,空下来的时候,他努力回忆儿时在四川的生活,“我的父母去世了,只有去找舅舅舅妈。”
范贤生小时候来过一次舅妈家玩耍,他记得舅妈家在新津。加上那个时候通信不发达,两家人都以书信的形式交流,所以每次寄信的时候,范贤生就知道对方的地址是新津花桥。
时隔多年,书信早已中断,但记忆中这个地名,范贤生记在心里。今年5月,范贤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了一封寄给“花桥派出所所长”的信。因为没有具体收件人名字,信件由花桥派出所副所长杨瑞收到,读完这封信,杨瑞很受感动,“我看他都70多岁了,都记不到亲人的名字了,还记挂着家乡,一定要完成他的心愿。”
信中范贤生仅记得舅舅的名字叫丁少文(音),其中一个表兄叫丁显×,具体居住地址则记不清,只记得从舅舅家到花桥街上需要经过一个老飞机场。
杨瑞只有从辖区丁姓居民中进行排查,将新津机场作为圆心,将周围的长春村、黄桷树社区、蔡湾村、马王村、筒车村划为重点区域开展工作。利用公安信息化手段,杨瑞以模糊的条件进行检索,发现花桥辖区并无叫丁少文(音)的人员,叫丁显×的有100多人。经过分析,杨瑞认为丁少文(音)可能已经去世,所以警务系统内无该人员信息。
于是社区警务队分为两组,一组对花桥辖区3万多人的户籍档案进行查找,另一组针对100多名丁姓人员摸排。但经过两周不停歇地寻找,花桥辖区内已经排查完,并无丁少文(音)、丁显×等与范贤生有关系的人。
就在大家感到失望的时候,忽然有人提出,“花桥今年拆迁安置人员变动大,会不会已不在辖区居住?”于是,大家在机场扩建被拆迁人员名单上摸排,经过近一周的努力,杨瑞等人在5月26日这天敲开了普兴街道安置小区黄秀华家的门。一番打听,终于,范贤生信中的信息与这家人对上了。
杨瑞立即联系范贤生,告知这个消息。随后,范贤生与舅妈一家通过视频电话见到了对方,开始回忆40多年前的一幕幕,场面让人感动。
由于照顾自己家庭,范贤生时隔几个月后才坐上动车来到新津认亲,至此,这场双向奔赴的寻亲之旅,在多方的努力下有了圆满的结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田之路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