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宽窄巷-
A15宽窄巷
  • ·阿来诗集《从梭磨河出发》出版
  • ·诺兰为何要拍《奥本海默》?看《奥本海默传》就知道了
  • ·《有人自林中坠落》: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神秘力量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诺兰为何要拍《奥本海默》?看《奥本海默传》就知道了

《奥本海默传》

  20世纪的前三十年,是人类物理学的浪潮之巅,一众群星竞相闪耀,而奥本海默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当爱因斯坦提出质能方程的时候,奥本海默不过周岁,但这丝毫没有妨碍他在38年后成为“曼哈顿计划”的技术负责人,主导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科学工程。当核爆试验成功之际,他在百感交集下,想起了《薄伽梵歌》中的一句话:“现在我成了死神,诸界的毁灭者。”
  近日,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新片《奥本海默》在国内上映,引发很多人对这位物理学家的再度关注。该电影的原著传记和灵感来源《奥本海默传》全新版本,也由中信出版集团推出。由《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译者、汪冰博士执笔翻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方在庆专业审校。
  《奥本海默传》是一本广受赞誉的权威传记。基于大量的学术研究,充满清晰的洞见,作者凭借敏锐地把握奥本海默的性格特质,将其多面的形象统一了起来,成功深入剖析了他那些极具破坏力又极其自相矛盾的行为。读完这本书,你会明白诺兰为什么选择这部原著改编电影。
  在“曼哈顿计划”之后,奥本海默不仅睿智地申明了核弹的危害,也充满希望地提及了核能的潜在益处。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贡献是一份国际原子能管制计划,迄今为止,这仍是核能时代保持理性的杰出范式。
  从书中可以得知,作为一个个性复杂的人,奥本海默早年就打造了一副内心的铠甲。从20世纪初奥本海默在美国纽约上西区度过的童年时光到1967年他离开人世,书中追溯了奥本海默的一生,探究了这副盔甲背后奥本海默谜一般的个性。
  这本书是由两位作家——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合作完成。凯·伯德专注于日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与写作。马丁·J·舍温是历史学家,学术研究集中在核武器和核扩散的历史,著有《被破坏的世界:广岛及其遗产》等。奥本海默这本传记的写作时间长达25年,两位作者采访了奥本海默的近百名密友、亲人和同事,参考了超5万份文献记录,它们来自国内外的档案资料和个人收藏,以及奥本海默自己留存的大量文件,甚至包括对奥本海默超过25年的监视活动中积累的数千页记录。
  正是读罢此书,诺兰开始动手创作一部第一人称视角的剧本,“我想从奥本海默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正是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这部传记给我带来的启发。我不仅对奥本海默感同身受,还能窥见他头脑中的所思所想。我感到这部电影呼之欲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