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从文物考古学科专业和培养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到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实施,再到《考古探掘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下,我国考古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健全。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忙碌在田野之间,在对古老文明上下求索中,探知中华文明的根脉。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古都西安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赠送中亚国家元首的礼品中,有一件“何尊”。其铭文中“宅兹中国”,留下“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文物会说话。透过“宅兹中国”,人们不断理解“何以中国”。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对文化自信的深邃思考:“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自信起来了。人们怎么想问题,都跟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基因血脉有关。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自己不要轻慢了。”
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记述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的一段往事。
一次,习近平同志到龙泉调研,当地汇报龙泉窑枫洞岩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但现有博物馆无法容纳出土文物。习近平同志当场表示,龙泉青瓷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有必要建一个青瓷博物馆。
他还特别叮嘱,新馆不一定规模很大,但一定要有个性和特色。
很快,省财政部门落实了补助资金,博物馆建设项目随之启动。
龙泉人说,在龙泉这样一个当时的山区穷县,如果没有习近平同志的关心,绝不可能建成这座博物馆。
始终怀着这份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引考古事业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2017年4月19日,在广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海市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
细细察看合浦汉墓出土的我国古代青铜器、陶器和域外陶器、琥珀、琉璃,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向海之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里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陈列的文物都是历史、是文化。”
“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考古还是推动国际人文合作的重要方式。
“你从哪儿来?”
“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好。”
2016年6月22日,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在繁忙的国事访问行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抽出时间在下榻酒店会见了在乌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的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亲切询问每个人的姓名和在乌开展项目的内容,让大家激动不已、备感振奋。
在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历史博物馆,指着秦朝兵马俑自豪介绍:“这件文物来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陕西。也是我的老家。”
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以法门寺出土琉璃器为例,说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在湖北省博物馆,同外方领导人共同聆听曾侯乙编钟的悦耳之音。
……
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亲自担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中华瑰宝名扬天下,用中国故事感动世界。
如今,我国有32家机构赴外开展36项联合考古项目,同40余家国外科研院所、博物馆等建立了良好关系。联合考古涵盖了人类起源、世界古代文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等前沿课题,同步推动人才培训、文化交流取得显著成果。
“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生动的话语为新时代考古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行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考古,这门观往以知来的大学问,必将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不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