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2 要闻-
A2要闻
  •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从总书记四川之行读懂“何以中国”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记者手记

从总书记四川之行读懂“何以中国”

  

□新华社记者 朱基钗 施雨岑
  一只从历史深处飞来的“太阳神鸟”,点燃了成都的盛夏之夜。古老的锦官城,与一场青春的盛会热情相拥。
  7月28日晚,成都大运会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现场,见证“成都成就梦想”的高光时刻。
  出土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意象,融入整场开幕式,惊艳世人:穿越三千年时空,“神鸟”翩然而至、灵动旋转,十二道金芒闪耀,礼花绽放夜空,圣火熊熊燃烧……成都,以巴蜀文化特有的语言,抒发着向光明、向未来的美好祝愿。
  在中国西部首次举办的世界性综合运动会上,人们又打开了一扇读懂“何以中国”的窗口。
  与此同时,成都往北,广汉鸭子河畔,“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上新了。
  26日下午,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祝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使用。
  走进博物馆展厅,犹如走进一个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
  “通天神树”上,金乌栖息、游龙蜿蜒;青铜纵目面具,凸眼巨耳、神秘庄严;青铜鸟足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脚踏鸟;形态各异的青铜人头像,聚成气势恢宏的“方阵”……
  展厅里,总书记频频驻足,有时看完正面,还缓步绕着展柜,察看文物的不同侧面细节,赞叹“现代人也没有这种想象力、创造力”。
  器以藏礼,物以载道。凝视着这些熠熠生辉的不朽造物,如何不令人思接千载。
  它们来自哪里?
  向总书记讲解的考古专家笃定地说:“这些文物都是从长江、黄河流域文明母体中脱胎而来的,是古蜀先民创新创造的成果,有他们对‘天地人神’的奇绝想象和精神信仰,亦有深受夏商文化影响的清晰印记。”
  “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考古之于探寻文明根脉的意义,总书记看得很重。
  青铜时代的风,轻拂过这片土地,也吹过山河万里。三星堆,正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
  “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总书记说。
  “何以中国”的答案,在物,亦在人。
  打小在三星堆遗址旁长大,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经39年的“大国工匠”郭汉中,目光沉静、言语朴实:自己“只会干这个”。
  为受损文物检测分析,使用传统工具进行矫形,测算残缺部分进行补配……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里,郭汉中细细向总书记讲述一个神坛底座的修复过程。
  “很复杂啊!你修复这一件要多长时间?”总书记问。
  “至少得一年。”郭汉中答道。
  当下,三星堆还有上万件新出土文物有待保护修复。这项工作,需要“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又要“凝神屏息”的细致耐心。
  “这个工作不容易!发扬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慢慢来,久久为功,搞成一件是一件。谢谢你们为文物保护作出的贡献。”总书记语含深情。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若无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手铲释天书”的接力传承,若无一代代文物保护者“甘坐冷板凳”的悉心呵护,何来文明瑰宝呈现于世、传于后人。
  “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只有深入认识古代之中国,才能深刻理解现代之中国,方能不断创造未来之中国。(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