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A12宽窄巷
  • ·“天气热如汤”的三伏天来了 今年仍是40天长伏
  • ·7月11日入伏,入伏时间如何确定?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7月11日入伏,入伏时间如何确定?

  7月11日,今年的三伏大幕将正式开启。一些细心的公众发现,去年入伏时间是7月16日,而再早一点的年份还有7月13日、7月17日入伏的。哪天入伏,是咋定的?

今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伏天不仅天数不确定,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就连入伏开始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样。
  实际上,入伏开始的日期并不以公历或者农历的某个固定日期作为起始,而是通过干支纪日法推算出来的。但要准确数出伏天,还需要了解农历的夏至日,以及干支纪日法的顺序。
  我们知道,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而农历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中“阳历”的部分——它是把太阳运行一年的时间平均分成24份来确定的,所以节气的时间点在阳历上反而比较固定。比如夏至,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只会在6月20日、6月21日和6月22日这三天变动,绝大多数年份为6月21日。
  夏至后不久,便是伏天。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其中的“庚”,指的就是天干中排第七的那个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而这一天何时到来,就没有什么规律了,只能去查黄历上的干支日期。不过现在比较方便的是,网络上能很容易地查到日期的干支顺序。
  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带庚的日子为庚午日,对应的公历日期是7月11日,所以这天就成了今年入伏开始的日期。
  修立鹏表示,每年入伏的开始日期虽然都不一样,但均在公历的7月中旬。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为7月11日至20日。“今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
  三伏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从时间上来讲,大约在公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正好处在小暑和立秋之间,天气既潮湿又闷热。我国古人在诗句中就描绘了三伏的各种炎热,如“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等。
  修立鹏提醒,伏天期间,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顺利度过这段酷热难熬的时节。

今年三伏天呈现“偏早偏长”特点

  大家通常把“三伏天”和实际天气关联,认为“三伏天”到来的迟早和持续时间,会和实际高温的到来和持续时间关联。
  根据气象部门的观测统计,2023年我国的区域性高温过程相比常年存在偏早偏长的现象。根据国家气候中心观测统计,早在今年5月28日至6月5日,我国已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过程,比常年偏早16天,主要影响上海、云南、四川、安徽、广东等15个省市。
  2023年上半年,我国已经历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预计今年7-8月,除东北东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5~1℃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内蒙古西部、河北西部、山西中部和北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北部、四川东北部、重庆、湖北中部和南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等地偏高1~2℃。
  专家介绍,“三伏天”到来的早晚以及何时结束,和实际天气不存在关联。但“三伏天”发生的时间,和我国高温雨热出现的日期同期,建议公众在“三伏天”期间,做好防暑防汛等准备。据新华社、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