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特别报道-
A8特别报道
  • ·坚守乡村30年 守护乡邻健康
  • ·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眉山经验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对村医夫妇的选择

坚守乡村30年 守护乡邻健康

眉山市东坡区思蒙镇张场村,村医汪贵福和妻子彭红燕正在为村民看病。

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镇正山口村创新打造“卫生室+药店”模式,帮助村民实现“在村里看病、购药”。

眉山市青神县人民医院和青竹街道黑龙中心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

  眉山市东坡区思蒙镇张场村,一处不起眼的小院里,住着汪贵福和他的妻子彭红燕。屋前种着花花草草,郁郁葱葱。紧邻小屋一侧是两间平房,门上挂着“卫生站”的牌子,这里便是汪贵福夫妇的工作场所,虽然并不显眼,墙上却挂满了锦旗,每一面锦旗都承载着患者对他们夫妇的信任与感恩。
  行医近30年,汪贵福与彭红燕一直坚守乡村,用医术和仁心守护乡邻的健康。他们一个不断研究、学习,把中医针灸融入日常诊疗,帮助村民和慕名而来的患者摆脱病痛;一个耳濡目染学习医学知识,在日积月累中拾起了年少时的“医生梦”。
  这对“村医夫妇”的故事,是眉山市践行“要加强乡村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好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医疗”的一个缩影。

200本病历
病情、治疗方法记录得清清楚楚

  1991年,毕业后的汪贵福在东坡区修文镇卫生院学习期间,发现很多村子缺医少药,有的甚至一个村都找不出一个医生,他决定回到家乡,当一名乡村医生为乡亲们看病。
  回到思蒙镇张场村,汪贵福和妻子不光承担了全村3000多人的日常诊疗,还被周边山村群众请去上门巡诊。“那时上门全靠两条腿走路。”汪贵福说,有时患者半夜突发疾病,他和妻子就打着手电筒,摸黑上门看病。
  夫妻二人全天接诊,而农闲和过年时,则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村民们平时都很忙,只有过节或者是农闲的时候才想到来看病。”汪贵福脸上透着一些无奈,他说:“病是不可以拖的,但他们总是等到实在受不了了才来敲我的门。”
  近年来,眉山市东坡区坚持市区一体、协同发展,构建“以区级医院为龙头,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站)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思蒙、万胜2个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引领辐射带动镇卫生院协同发展。目前,全区已逐步实现“一般疾病在区内解决、头疼脑热在镇村解决”。
  对于汪贵福和妻子来说,他们除了日常诊疗,如今还要定期挨家挨户提醒村里的老人们参加健康体检。村里大多数人都签约了家庭医生,这些患者平时的头疼脑热也都是汪贵福夫妇俩处理。
  汪贵福家里保存着近两年的患者病历本,大约有200多本,每个人的病情、治疗方法都记录得清清楚楚。看着一页页白纸黑字、一个个康复的患者,汪贵福心中满是欣喜和自豪,他说:“这些患者中,有很多人是朋友介绍、从外地慕名而来的。”

一段爱情
“嫁给他,我也圆了自己的医生梦”

  汪贵福的妻子彭红燕原本在丝绸厂工作,小时候父亲生病去世,她心中便埋下了当医生的种子,“如果我能当医生,一定要救治像爸爸这种病的患者。”后来虽然没当成医生,但彭红燕内心始终对医学、医生充满崇拜。“他的心思全在患者身上,我就觉得他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彭红燕说,和汪贵福接触后,她看到了他身上的医者品质和体贴细心,于是两人走到了一起。
  结婚之后,彭红燕便开始跟着丈夫学习看病。夫妻俩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一路虽然辛苦,但收获也不少。一次从成都学习回来,回想多年来的经历,彭红燕突然红了眼眶,“嫁给他,我也算圆了自己的‘医生’梦。”
  汪贵福忙于为患者看病,经常工作到很晚,稍有空闲,又常常一个人钻研医术。对此,彭红燕也有过抱怨,“他把心‘分’给了病人,还要花时间研究治疗方法,很少有时间关心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彭红燕逐渐理解了丈夫,也愿意支持他的工作。

一根银针
拓展村医使命,将健康带给患者

  在很多人眼中,村医只能看些“小病”,或者为病人开点药,但汪贵福不是这样,他有一套自己的治病方法。
  1995年前后,当地乡村的农户们大多都养猪,在使用机器时不少人手部受伤,当大多数医生选择常规的消毒和抗生素治疗时,汪贵福却选择使用中医疗法,效果十分不错。“中药也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他相信老祖宗的智慧。
  在从医的道路上,汪贵福还会定期外出学习,他走过许多地方,在北京、成都等地的中医药大学提升自我,集各家之长,学习传统医学。他刻苦钻研针灸疗法,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国传统医术的效用。他说,中医之中,针、灸、药才是中医正确的主次排序,他坚持以针为主、药为辅,用古人的智慧救治患者。
  前不久,一位长期失眠焦虑的患者找到汪贵福,称自己心率过快、情绪低落,家人带着她四处求医均效果不佳。汪贵福使用针灸疗法,让患者的心率恢复了正常,状态明显变好。
  中医之妙难以言喻,汪贵福正是借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将健康带给每一位患者。“中医讲究整体的调理,很多疾病都与颈椎、脊柱的问题有关,其实有时候针和手法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汪贵福说。

一个选择
很多同行都转行了,他选择留下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少乡村人口大量流失,驻守村镇的医生靠治病养活自己变得困难。“缺乏技术、诊疗手段单一,导致患者越来越少,很多同行都改行了。”汪贵福说,自己认识的村医很多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少。正因如此,汪贵福很早就意识到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医疗手段和技术,才能为更多患者服务,“这也是我作为医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和义务。”
  在汪贵福看来,当医生就是“德、道、术”的统一,医德、道理、技术三者统一才是合格的医者。所以,在遇到贫困患者时,他会免费治疗;他总是想方设法让患者少花钱也能看好病。
  “汪医生非常平易近人,医术、医德都很好。”张场村村民高勇军说,平时他和亲戚们有个头疼脑热或者轻微受伤,都是去找汪贵福,“一般感冒从他那里拿药,吃个两三次就能好,收费也不高,所以我们很信任他。”
  有一次,高勇军家里70多岁的老人起夜时不慎摔倒受伤,当时已是凌晨2点多,他打电话向汪贵福求助,10多分钟后,汪贵福夫妇骑着电瓶车、背着药箱就赶来了。“只要病人有需要,汪医生几乎都是随叫随到,他经常这样,村里人都晓得。”高勇军说。
  患者的信任和感恩,也让汪贵福夫妇心里感到欣慰。“并不是说我们要挣多少钱,我觉得我有义务和责任为村民减轻病痛,这是我最大的愿望。”汪贵福说。
  有没有考虑去更大的平台?汪贵福坦言“从没想过”。他认为,原来村子里缺医少药,老百姓对医生的渴望他感同身受,这么多年的坚守中,他已经习惯用自己所学为乡亲们解决疾病痛苦。“选择做一名村医,就要耐得住清苦寂寞。”他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陈远扬 李庆
  实习生 叶梓宁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