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文化壮游”这一年
2022年10月29日,阿来“杜甫成都诗”系列讲座第九讲——“西岭千秋雪”讲座在四姑娘山长坪沟景区举行。阿来带领读者走出成都,在杜甫诗篇描述的秀美雪山下开启了一场人文盛宴。
2019年12月10日,阿来登上“名人大讲堂”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东坡在黄州》的演讲,对苏东坡身上折射出的人文光芒、人生哲学,进行了精彩的探寻式剖析。本报资料图片
在成都,喜欢杜甫的人是有福的。除了有杜甫草堂可以去实地感受“诗圣”气息,位于春熙路附近、西部文化产业中心的阿来书房也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去处。在这里,每两周一次,周六下午,阿来会登台讲一次杜诗。从2022年2月12日开讲第一期,到2023年5月27日,阿来的“杜甫成都诗”系列讲座已开讲15场。其实,这是几年前阿来在“名人大讲堂”讲“东坡在黄州”时与读者的约定。特别是最近一年来,阿来更是开启“文化壮游”,在先贤探寻中接续蜀地文脉。
阿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作为一位当代作家,我更应身体力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汲取优质营养为当代社会服务。”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在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一个难点就在于很难把它跟当下的时代和生活建立起联系。我现在正在做的传统系列讲座,就是试着在这方面分享我的一些收获。”
时光回溯到2019年12月10日晚,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的“名人大讲堂:苏轼月”首场讲座开讲。阿来带来一场主题为《东坡在黄州》的演讲,对苏东坡身上折射出的人文光芒、人生哲学,进行了精彩的探寻式剖析。
2022年2月12日,阿来的“杜甫成都诗”系列讲座第一期开讲。杜甫在成都居住将近五年时间,前前后后写了200多首诗。从春到秋,再从冬到夏,阿来在这个系列讲座中,既讲杜诗,也沿着杜诗聊成都的历史文化。阿来还走出成都,前往川西高原,在四姑娘山脚下,在杜甫所书写过的“西岭”千秋雪映照下开讲,带领听众进行了一场穿越古今的人文之旅。
不光在成都举办传统文化讲座,阿来还曾受邀出川主讲。2019年4月阿来就曾由川入黔,走进贵阳孔学堂,做客传统文化公益讲座,主讲的就是“诗圣”杜甫。
这些讲座都是免费对外公开的。听众中有机关干部、企业高管,也有中学教师、公司职员,还有不少在校就读的大、中、小学生。阿来讲得用心,大家听得也认真。给大众讲苏轼、讲杜诗,上古典文学课,其实也是阿来自己深入学习的过程。
阿来的传统文化讲座,并不是泛泛谈论古诗,他还善于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注入现实生活中,让经典在当下“活”出来。
“小时候总不明白,为什么总是被强迫着背诵唐诗三百首,这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长大了,我们就会明白,古诗跟我们的生命、情感会发生真正交互性的影响。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在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一个难点就在于很难把它跟当下的时代和生活建立起联系。我现在正在做的传统系列讲座,就是试着在这方面分享我的一些收获。”阿来说。
“每一次来三苏祠,我总是怀着一种高山仰止的心情,因为此地是中国文化圣地之一,如果要把这些文化圣地排一个名,我会把三苏祠排第一。”
2022年11月13日,三苏祠博物馆被授予四川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的牌匾。当天活动的致辞中,阿来情不自禁地称赞起了三苏祠和苏东坡在中国文坛和历史上的地位。他说,对当代人来说,中国浩瀚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璀璨的历史长河当中,苏东坡肯定是最高、最鲜亮的那一行,尤其是他在逆境中那种达观和对生活乐趣、生活美学不离不弃的追求,更是难能可贵。“每一次来三苏祠,我总是怀着一种高山仰止的心情,因为此地是中国文化圣地之一,如果要把这些文化圣地排一个名,我会把三苏祠排第一。因为苏东坡的文化、精神遗产,可谓中国文化星系中最闪亮的那颗。”阿来说。
2023年春天,阿来闭门专心写作。这次不是长篇小说,而是撰写一个跟苏东坡相关的电影剧本。作为诗歌、散文、小说等领域多面开花的文学多面手,阿来也写过《攀登者》等多部电影剧本。这次写自己热爱的苏东坡的电影剧本,他写得得心应手。5月中旬的一天,记者在四川省作协办公室见到阿来,聊到该作品的写作进度,阿来笑着说,“目前已经完成第一稿。写作的过程也是重新学习、再一次深入了解苏东坡的过程。”电影是传播度、受众面更广的艺术形式,未来我们将在银幕上见到阿来用剧本勾勒出的千年大文豪苏东坡。
“重新阅读,对增强川人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精神记忆,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巴蜀脉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简单来说,增强文化自信,自信何来?诗词中来。”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古典文学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个卓越的当代作家,必然会向自身所处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给自己的心灵和写作寻得一个源头活水。同时,他会愿意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收获,以讲座或者出版图书的方式分享给大众。阿来就是卓越作家群体中的一位佼佼者。
开讲杜甫讲座跟大众分享的背后,是阿来自己对传统经典作品的常年研读。在他的家中、办公室,乃至他的背包里、电脑中,最不缺的就是图书、电子书。有一次他拿起手机,点开屏幕说,“如果看纸质版,携带不方便。我就在手机上看《二十四史》。去年读完了《元史》,今年计划读完辽金、西夏史。”
阿来还喜欢翻看《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收入包括杜甫、陆游、高适、岑参等盛唐一代伟大诗人在四川写下的经典作品。这些诗词,体现的都是中国尤其是四川的优秀传统文化。“重新阅读,对增强川人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精神记忆,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巴蜀脉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简单来说,增强文化自信,自信何来?诗词中来。”阿来说。
阅读也不光是书本上的,用脚步丈量文字所映射的地理空间也很必要。阿来曾多次到实地去感受东坡生活、书写过的地方。长2.8公里的杭州苏堤,是阿来每次去杭州都要走一走的地方,“我要在这条路上想一想苏轼这个人。”
作为四川人,阿来对东坡故里眉山自然非常熟悉。每次进入三苏祠,他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当时的四川文化为什么会哺育出这样绝世的人才?总结当时四川的生产、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对今天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