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特别报道-
A6特别报道
  • ·以青春奋斗之姿创造无限可能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刘江和宜宾学院的同学们

以青春奋斗之姿创造无限可能

宜宾学院

在部队服役时的刘江 受访者供图

刘江 纪陈杰 摄

戴影樵 纪陈杰 摄

马熙梦 受访者供图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学院,实地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宜宾学院的求实会堂,面对即将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青年学子,总书记话语谆谆:“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最光荣,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莘莘学子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用实际行动践行以劳动换幸福,以奋进创明天。
  一年过去了,他们怎样了?
  如今,那块写有“宜宾学院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活动”的蓝色展板,依然在宜宾学院求实会堂前不远处竖立着。
  2023年5月8日,宜宾学院临港校区,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生物工程专业2022届毕业生马熙梦撑着一把雨伞,再次走过这块展板。“这个地方改变了我人生的走向。”她说。
  在这块蓝色展板前,被改变人生走向的并不仅仅只有马熙梦,还有刘江、戴影樵等同学。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有这个经历很好,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2022年6月8日,宜宾学院求实会堂里,总书记在得知现场参与招聘会的一名学生曾经当过兵时,这样鼓励道。
  这名学生叫刘江。
  如果没有大一结束后到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当兵、在博斯腾湖畔驻扎两年的经历,刘江应该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二本学生。他在大学里也有点“小透明”,没有参加过学生会工作,也没有获得过可以炫耀的奖项。
  其实,当时坚定刘江入伍决心的,是老师的一句话:“年轻时有些苦总是要吃的,只是早吃晚吃而已。”
  没想到,后来,这些苦都成了甜。
  去年7月毕业后,刘江到成都面试了近20家企业,70%都同意录用。不少公司明确表示,选择他就是因为他的参军经历。
  刘江却没有被众多的工作邀约扰乱思路,最终选择了一家只有十一个人的小公司。
  “我跟HR交流时发现,未来的同事们学历都比较高,很多人是名校毕业的,比如北航、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等。他们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却选择了这家公司,我跟着选肯定没问题。”刘江说。
  刘江说,工作9个月以来,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足够幸运”。“我的兴趣是芯片设计,但想要直接从事芯片设计很难。所以我自学了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就是想如果把它吃透的话,以后转行做芯片相对容易些,因为它与芯片行业关联很强。”
  如今,刘江还在为心中那个“不让中国芯片再受制于人”的梦想努力着,他在业余时间浏览各大技术类网站,努力让自己的基础更扎实。“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人在每个阶段都要学会把握当下,这一点最重要。”刘江说。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
  马熙梦,差一点就当了那个“逃兵”。
  穿着白色衬衣、黑色裤子,戴着透明镜框的圆边眼镜,笑起来有些腼腆……马熙梦身上有初入职场年轻人的青涩。从她的脸上,丝毫看不出来她是以第一的综合成绩被五粮液集团录取的“狠人”。
  在2022年6月8日在宜宾学院参加那场招聘会之前,马熙梦的想法是继续考研。
  对自己,马熙梦并不自信。这源于她两次考试失败。“高考考得不好,家里让我复读,但我还是选择了入学。”当时,她就暗下决心,要通过读研来提升学历。“结果考研也不理想。出了成绩之后,我便沉浸在‘有付出、没收获’的负面情绪里,想着要再考一次。”
  但是,在那场终身难忘的招聘会之后,马熙梦的想法有了“松动”:“尝试一下,万一会有不同的风景出现呢?”于是,她向一些企业投递了简历,其中就有宜宾当地名企五粮液集团。
  6月投简历、7月笔试,此后面试,前后经历约三个月。按照笔试、面试、七天试岗综合成绩,马熙梦最后以综合成绩第一的排名被录取。“人生这么长,也不一定只有考研这一条路。”马熙梦回想起自己固执地要考研的“慢就业、不就业”想法时说,“还是应该结合实际,转变思想和心态,先就业、再择业,在岗位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青年有着大好机遇

  “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经这样对青年学子寄语。
  戴影樵很清楚,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只用了9个月时间,从行政专员成长为行政主管。
  来自绵阳山区的戴影樵有着当“女强人”的执念。在2022年6月8日宜宾学院那场招聘会上,她对于宜宾新兴的光伏产业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入职到了英法德耀从事行政工作。
  在戴影樵看来,毕业生找工作要有清晰的定位,“很多年轻人刚毕业就想追求薪水高、福利好的工作,这没错,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切合自己的能力,找一份合适的事业。年轻人应该有一股闯劲和拼劲,一步步成长起来,未来等待你的机会会有很多。”
  进入五粮液集团后,马熙梦在化验室工作主要工作是做原酒检测。工作后,她的经验在实践中一点点积累起来。
  今年,戴影樵回了一次母校。当时,她的身份已经从求职者变成了招聘者。她发现,学弟、学妹们的就业观更加积极了:“今年来应聘的人多了,很多同学也希望能够先就业再择业。”
  而刘江也在成都站稳了脚跟。虽然在找工作时并没有过于强调工资,但目前的收入对于初出茅庐的他来说还算不错:“比面试时我填的预期工资还高了1000块。”除了租房和日常生活的花销之外,他也有了一笔小小的积蓄。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有的样子。

科研项目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
她重返宜宾学院当科研助理

  5月10日上午,宜宾市屏山县好李园基地内,几台实时监控着基地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等数据的智慧农业前端数据采集器引人注目。
  这些采集器是宜宾学院科研项目“智慧农业综合监管服务平台”的组成部分,该项目不仅是学校的科研成果,更能通过学生参与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增加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曹玲玲就是该项目的受益者。她曾是项目组的一员,毕业之后通过学校科研助理招聘,又回到项目组,继续这份事业。“走!我们上山去看看这些采集器运行得如何了。”在宜宾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部教师张桃的带领下,科研助理曹玲玲和同事一起,带着日常检修采集器的器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检查采集器后,张桃说:“这些数据采集器没安装之前,农户生产主要是靠经验指导生产。现在,他们看一眼手机,就知道该不该浇水、该不该施肥了。”
  为什么在就业时会选择成为一名科研助理?穿梭在果园里,曹玲玲聊起了她的就业之路。
  时间倒回至2021年9月,当时还是宜宾学院18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曹玲玲,在学姐学长的介绍下进入到学校智慧农业项目中,参与项目前端页面设计。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曹玲玲发现了自己对于农业科技的兴趣以及热忱。
  2022年7月,已经通过了一家企业面试的曹玲玲看到母校正在招科研助理时,不禁雀跃起来,她的内心传来了坚定的声音:“回到项目组。”
  成果就是最佳竞争力,尽管面临诸多高学历、名校应聘者的挑战,曹玲玲还是以曾经在项目组中的良好表现以及在项目中取得的成果,获得了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
  从学生到职场人,再回到学校,曹玲玲感觉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工作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了实在的变化,除了熟悉的前端界面设计,她也开始带着学弟学妹们一起做科研。和她当初一样,这些学生们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当他们毕业那天,也许会和我一样,带着这些经验,顺利地踏入社会,走上心仪的工作岗位。”曹玲玲说。

记者手记
用朴实书写“就业答卷”

  在宜宾学院求实会堂的展架上,摆放着一本2022届学生创业展示手册。除了创业学生的名单之外,还有厚厚一叠学生们申办的营业执照,他们有的在科技领域深耕,有的在文化和数字传媒方向发力,还有的选择自己开店……没有一窝蜂挤往北上广深,没有全部都去热门领域和行业,这也反映了现在年轻人朴实的择业观。
  根据教育部2017年6月和2022年6月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过去5年,四川的高校数量增加迅速,从109所增加到134所。细究四川新增的25所高校的分布区域不难发现,除了3所高校位于省会成都外,其余88%的高校都分布在地级市,而宜宾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持续发力——2016年开建的宜宾大学城,已经有12所大学院校,在校大学生9万余名。
  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成为千万个家庭最关心的问题。
  据宜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数据,2022届在宜高校毕业生1.94万人,已落实就业去向1.72万人,其中在宜就业人数为3433人,比2021年的2696人多737人,增长27.3%;留宜率为19.98%,比2021年的17.3%增加了2.68个百分点。
  就业稳则民心安,这是最基本的民生。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国家政策到企业布局,再到个体奋斗,不断开辟的新产业新赛道,为施展才华者搭建了广阔舞台,把“就业成才”梦想写在“家国情怀”答卷上。
  本版稿件采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周琴 伍雪梅 伍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