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Z世代”新农人
2022年9月,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稻田一片金黄。盛晓波摄
张馨方
石金鑫
李富威
2022年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考察调研。在了解了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等情况后,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
一年间,27岁的张馨方、李富威和25岁的石金鑫先后从这里出发,前往资阳、德阳、达州等地,把“95后”的青春足迹,一步步印在更广阔的“天府粮仓”。他们目标高远:让“慧”种田、“享”种田的年轻人们,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天府大地,永远丰收!
5月,德阳市中江县龙台镇,1000亩高粱正在孕育。几个月后,它们就将成熟,被送入茅台、五粮液等酒厂酿造美酒。
27岁的张馨方是这片土地的管理者。一年前,她脱掉高跟鞋,从办公室走到田间,开始做一个新农人。“我的长辈就是农民,一个人最多种3亩地,每亩利润不大,并且销售也没有保障。”张馨方说,“现在通过良种、良技和良法,我能管理1000亩土地,收益还不错。能为‘天府粮仓’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很骄傲!”
1996年出生的张馨方老家在攀枝花,大学毕业后,她在当地当上了老师。“后来想到成都闯一闯,又进了建筑企业当文员。”她说。
因为公司转型,2022年3月,张馨方开始接触农业。“我们的合作方眉山好味稻,是全国最大的水稻合作社,总部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去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当地,让我们很是鼓舞。”
脱掉高跟鞋,穿上筒靴,张馨方从一个“小白”开始学习。从育种、栽培、施肥到管理,她逐渐上路,开始负责资阳和德阳流转土地的种植管理。“眼前这片近2000亩的高粱,是我们4月刚种下的,别看这么大,实际管理者就我和同事两个人。”她说,高标准农田改造后,从改土、播种、施肥等,全是机械化操作。“前两天刚打了一遍农药,这么大的面积,我们两个人操控无人机,3天就打完了。”她说。
每天早上7点,张馨方会到田里巡田,看看农作物生长情况。“通过卫星监测,我们在手机上就可以实时察看,像我负责的这1000亩土地。大概接近100个足球场那么大,但是通过一块小小的手机屏,就可以尽收眼底。”她说,“通过实时监测,哪块地需要浇水、哪块地需要施肥,手机会有相应提醒,轻轻一点,就把田种了。”
“小时候我家也要种地,传统农民一户可能就两三亩地,每亩利润不大,并且销路也没保障。遇到效益好能挣几千元,还不如在外打工,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张馨方说,“我转型做农业一年多了,实实在在获得了收益,种田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累、收入那样低。”“像中江这个基地,因为还在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所以规模还不是很大。我负责的这1000亩高粱,预计可以实现每亩1000元左右的纯收入。如果管理得好,还可以获得几万元的绩效奖励。”张馨方说,加上平时收入和第二季的奖励,转型一年,她的收入翻了番。“很多同学觉得干农业很苦,担心我受不了,其实真正做下来,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艰苦。”她说。“总书记说,‘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这让我很受鼓舞,虽然我是半路出家,也不是什么专家,但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开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很自豪,可以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张馨方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王祥龙 陈光旭
1998年出生的石金鑫是眉山人,毕业于日本茨城大学农学专业,在达州市达川区种田一年有余。在这里,他和同事一起管理着3个乡镇共计10万亩粮油生产基地。在村民眼中,石金鑫不仅是“海归”大学生,还会开车、操作无人机、开插秧机,会种田也懂技术,想他留下,是真心的。
“可能是我选的专业比较特殊,虽然在日本学习过农业技术,但毕业回家后,工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找。”2022年春天,石金鑫在日本茨城大学完成学业,回到眉山老家,但始终没找到心仪的工作。为了“找点事做”,他帮母亲开了两个多月的出租车。其间,石金鑫拉到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西南粮王”李相德。“搞农业是我从小的梦想。”出租车上,学农的石金鑫、务农的李相德越聊越投机。“你干脆跟着我干吧!”对于李相德发出的诚挚邀请,石金鑫没有拒绝。
2022年夏天,在眉山粮食生产基地跟班学习两个多月后,石金鑫来到达州。“我到这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开荒。”他说。
位于达州市达川区的基地,绝大多数都是丘陵,要把田种好,不是那么容易。“在平原种好粮食不叫本事,在丘陵地区种好粮食才叫本事。”在李相德的指导下,石金鑫和同事一起,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最终在达川区南岳镇、大树镇、万家镇3个乡镇开辟出10万亩粮油生产基地。
同时,达州市达川区好味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得以创立,目前正在加紧打造达川区“南大万10万亩粮油基地先行示范区”。
通过在达州一年多的实践,石金鑫证明了四川丘陵区也能种出“好味稻”。在达州市达川区,石金鑫把水稻种上了丘陵,让10万亩粮油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初夏时节,那些绿油油的秧苗,见证了他们奋斗的历程。
石金鑫说,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他们一直在努力。“我们期待着,今年种在丘陵地区的水稻,能有一个好收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罗轩 周彬
“95后”,穿着西装皮鞋,戴着眼镜,斯斯文文,初见李富威时,俨然一副公司白领形象,很难把他和种田的农民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他不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种田人,更是眉山多个区县5000余亩农田的“大管家”。
李富威说:“种田不仅将自己人生的饭碗端在了手里,更是将粮食生产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手里,特别有成就感!”
李富威是个农村娃。1995年出生于眉山市东坡区崇礼镇石子村的他,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在农田里长大。在他的记忆里,每天早上,爷爷奶奶5点多就起床,吃完早饭后便去田里干活,一干就是一天。“那时传统农业全靠人,特别辛苦,所以当初完全没想过自己会回来种田。”
原本高中毕业留在城里从事房产中介的李富威,在遇到李相德后,人生轨迹从此改变。一次,回到老家的李富威正好看到李相德在种田,他惊奇地发现:种田好像没那么辛苦了,插秧有插秧机,收割有收割机,连撒药都是无人机!
为了搞清楚现在到底是怎么种田的,李富威一有空就回村蹲在田边看,这也吸引了李相德的注意。彼时,李相德刚成立好味稻合作社不久,正需要年轻血液,看到李富威如此感兴趣,便邀请他加入合作社一起种田。2017年,在得到家人支持后,李富威正式加入好味稻合作社,成为一名新农人。
虽然从小就和农田打交道,但当自己种起田来,李富威还是手足无措。加入合作社后,他每天都跟着老师傅在田里现场实操,育秧、插秧、收割等每一步都要从头学起。
夏天插秧时,手都晒脱了皮;最初打药时不懂得要提前看天气,有时才打了药就遇到下雨,相当于白打……这些挫折让李富威感到有些崩溃:他没想到,原来种好田这么不容易。
李富威也曾想过放弃,但他不甘心:“要血战到底!”为了让自己尽快成长,他一边向老师傅学习,一边自己研究琢磨、下田实践。慢慢地,他从一知半解的“田场小白”成长为“土专家”;再加上年轻人学习速度快,他很快就学会了操作插秧机、拖拉机、无人机等。“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有很多管理农田的APP,非常方便。通过手机,就可以进行田块测量、看天气,甚至还可以观测病虫害。”李富威说,智慧农业解放了人力,加上成片的规模种植,一个人就可以管几百亩地。
如今,李富威已是眉山市东坡区、青神县、洪雅县、仁寿县等4个区县5000余亩农田的“大管家”。“我们到一个地方种田,就会对当地的农民进行培训,教他们使用农机农技,这样我们就可以远程管理。”他说。
5年多来,李富威对种田的认知逐步发生改变。他说,年轻人有冲劲,有热情,会思考,会学习,现在国家对粮食安全越来越重视,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眉山考察,让他和更多年轻的种田人越来越有信心。“我们一定守好田,种好粮,为‘天府粮仓’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陈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