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四川-
A6四川
  • ·文学经典见证杜甫与高适超越恩怨的情谊
  • ·四川封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公务机票代理服务商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 ·四川封面传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务机票代理服务商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最后一次为你写诗

文学经典见证杜甫与高适超越恩怨的情谊

◀阿来“杜甫成都诗”讲座第十五讲现场。

  杜甫是“诗圣”,高适是杰出的盛唐边塞诗人。作为中国诗歌长河中的两位佼佼者,历史给了他们相逢的机会,成就了文学史上一段友谊的佳话。
  两人这段友谊开始于微时。那是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杜甫时年三十余岁,李白刚从宫中放还回归江湖,高适还未中进士。彼时,三个诗人相遇于梁(今河南开封),四处访古,游梁园,登吹台,怀念汉朝时梁孝王和身边文士枚乘与司马相如等饮酒欢会。“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杜甫在《遣怀》一诗中对此有记录。
  他们的友谊对我们今天有怎样的启示?我们该如何从文学经典中感受他们的情谊?
  5月27日下午,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杜甫成都诗”系列讲座迎来第十五讲。阿来延续上一讲“杜甫与高适”的主题,以“飞腾无那故人何”(注:出自杜甫《奉寄高常侍》)为题,继续以两人的诗歌文本为考察根据,详细解读杜甫与高适之间从初见到悼亡的友谊。

同在蜀地的日子,还不时相互拜访

  人生际遇各有不同,岁月也在塑造不同的命运。高适于公元759年5月入蜀任职,同年12月,杜甫从甘肃入蜀。高适在彭州、蜀州、成都任职的几年,大体也是杜甫流寓成都、梓州的时期。杜甫与高适的密切来往,正是集中在两人同在蜀地时期。杜甫初到成都,很大程度上是靠朋友的资助为生。“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酬高使君相赠》)高适显然就是向杜甫“供禄米”的故人之一。杜甫在生活困难时也曾直接向老友高适呼救:“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这足以说明两人关系非同一般。杜甫一到成都,高适也首先寄诗《赠杜二拾遗》问候。杜甫回了一首《酬高使君相赠》。除诗歌唱酬外,高适和杜甫还不时相互造访,高适就曾到成都草堂拜访杜甫。
  公元762年,杜甫只身在绵州梓州一带流浪。此时,高适正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写了首《寄高适》发往成都府,委婉地问此时能不能回成都,但没有收到高适的回答。“那时身居要职的高适工作很忙,要他去照应一个诗人的衣食,怕是有些不耐烦吧。”阿来推测。

不计较个人恩怨,懂得宽恕的品质

  同在蜀地的日子不长,两人陆续离开成都。公元764年3月,高适离开成都返京,杜甫于公元765年夏离开成都赴奉节。回望这一路,高适建功立业、飞黄腾达,成为少有的“诗人之达者”。杜甫则仕途曲折,生活无定,在成都生活甚至需要朋友的周济。此外,两人仕途轨迹不同,政见也有所差异,这导致两人的友谊难免出现了疏离,甚至可能有嫌隙。阿来在讲座中分析了杜甫和高适的多首诗作后,感慨地说:“如果说两人之间有一点点恩怨,那么随着高适的去世,杜甫写下《闻高常侍亡》,就都一笔勾销了。”
  阿来强调,杜甫和高适贫富穷达不同、具体政治观点不同,但并没有影响两人的正常交往,本质上并没有伤害到两人之间的友谊。比如说,杜甫在《西山三首》里分析当时的战况,间接委婉指出了高适工作上的一些失策。但杜甫写这三首诗是出于他对当时情况的判断,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不是针对高适这个人。
  尽管杜甫对高适征战西山不利有意见,但在其他诗里,他还是给予高适客观的、完整的评价。“这就体现出一种高贵的品格:不计较个人恩怨,懂得宽恕,欣赏对方优点。”阿来说。

长江漂流途中,获悉老友去世

  公元764年3月,高适回到长安,任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未能当面与高适告别的杜甫,特意写了一首诗向老友告别。《奉寄高常侍》中写道:“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
  高适回到京城,在皇帝身边工作,一入皇宫深似海。杜甫估计也预测到了,自己很难再有机会见到老友。但他应该没想到,高适还京没多长时间就去世了。那是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途经忠州(重庆忠县)的时候,听到老友高适去世的消息。彼时,杜甫正在长江上乘船过三峡,继续下一站漂泊之旅。远方的老友死去,自己正携家带口再次流浪,前途未卜。俯视悠悠江水,仰望天上白云,伤心的杜甫大哭一场。在《闻高常侍亡》中,善于用诗写生命史的杜甫,记录了这一切:“归朝不相见,蜀使忽传亡。虚历金华省,何殊地下郎。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也正是因为这首诗,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清晰地知道他当时的心情。
  公元770年,杜甫收拾曾经的信件,无意中翻到了高适曾经寄来的一首诗歌,老泪纵横。追忆两人情谊,杜甫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这是一封迟到十年的回信,但从中却能看出,杜甫高适的情谊虽然有疏离,但依然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几个月后,杜甫病逝在一条小船上。这也是杜甫给高适写的最后一首诗。

超越际遇的友谊,被诗歌永久记载

  熟悉阿来阅读状况的人知道,他对唐代边塞诗人的作品情有独钟,其中就包括岑参、高适。在本场讲座中,阿来还特别带大家赏析高适的三首诗:《别董大》《燕歌行》和《赴彭州山行之作》。其中《燕歌行》气势沉雄,音调流畅。“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的渲染,直至“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浩叹,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高适体恤部下的情怀。
  两个卓越的生命体,纵然在各自现实遭遇、命运起伏中,有了不同的人生轨道,但他们依然能抓住时机,互相联结,缔结友谊。这实在是一桩美事。因现实磨砺所产生出的疏离、嫌隙,也早已随着时光之河消散。两人互唱互答的诗歌、文学、友谊,却穿越风雨,跨越千年,熠熠生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