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家人来到“名人大讲堂”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的这篇《稼说》其实是阐释了治学与种庄稼的联系,做学问要去专心学习。”
3月17日,在成都阿来书房举行的“名人大讲堂”东坡文化季的最后一场讲座中,周裕锴教授在说到苏轼教育理念时,他用“思想的包容”来形容,并用《祭龙井辩才文》《答张文潜县丞书》和《稼说》这三篇苏轼的著作来阐述了苏轼的思想像海洋一样包容。值得一提的是,现场刚好有一家人来听讲座,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5岁的孩子,一家三口听完了全程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
“我们从小就比较喜欢国学,所以也带小孩子来体验和熏陶一下,从小让他培养兴趣。”孩子父亲张旭说。张旭是一位“苏迷”,对于苏轼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都有一定的了解。“周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跟我们讲了苏轼治国理念方面的故事,我觉得他阐述的内容非常深邃,听起来也很有味。”
张旭表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苏轼“从道不从君”的做官原则。“我觉得我们的士大夫,从古代到现在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就是那种家国情怀,为天下为苍生的这种使命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当然,带着孩子来到“名人大讲堂”,自然也是希望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张旭说,孩子虽然还没有上小学,但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也会教他一些浅显的诗句,“像在吃饭的时候,我们教他《悯农》,希望他能够理解到诗中的含义。这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潜移默化的。”张旭还特别提到,孩子在讲座刚开始的时候,就被“东坡文化季”的沙画视频所吸引,虽然听不懂讲座的内容,但依然和父母一起听完了全程。
“我们很认同周教授所说的苏轼的教育理念。他说不要对孩子揠苗助长,不要‘鸡娃’,不要害怕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也不用期望孩子成为‘神童’,而是要一生去学习。所以我觉得,要随着孩子的天性去发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