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宽窄巷-
A14宽窄巷
  • ·植入历史名人精神品质 成就有香气的高分纪录片
  • ·历史考据式剧集如何“抓住”观众?
  • ·生活服务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历史考据式剧集如何“抓住”观众?

  

□师文静

  不久前,古装短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收官,这是作家马伯庸首次亲自操刀改编自己的作品,整部剧服化道质感十足,对明代风俗历史、人文气息、制度礼仪等都有很好的呈现,但对于不少观众来说,这部讲述“算呆子”帅家默纠正丝绢税赋征收错误的故事,有点枯燥和难以带入的感觉。这个古代故事很不同,很精细很精巧,但它依旧没有因高品质而迎来爆火。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改编自马伯庸历史文集《显微镜下的大明》第一篇《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讲述了张若昀饰演的算学天才帅家默,因一次偶然发现了一个长达百年的税赋错误,在纠错中卷入了一场明争暗斗之中。创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来的这个尘封已久的故事,固然是有别于其他流行的古装剧故事,但这部历史专业性、文献资料考据都很强的剧,怎么抓住观众却是个问题。
  历史文集《显微镜下的大明》的6个故事,都来自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里面充满作者大量的历史文献考据内容,由其改编的剧也是历史知识点、历史词汇丰富。剧中男主角帅家默对数学极其感兴趣,一次在查阅县衙税簿时,偶然发现有一笔科目叫作“人丁丝绢”的税收数目有疑点,经过到各机构查询,帅家默发现原本七八个县的赋税转嫁给了仁华县一个县,导致仁华县每年需多交三千五百三十两税银,帅家默从此开启一路从县到府、州的申诉。这一路的申诉中,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各种错综复杂的机构亮相,明朝复杂的官吏制度和税赋制度呈现在观众面前。剧中的很多台词,比如长篇累牍的衙门合议群戏论战,就是历史文集书面语的直接呈现。而推动剧情发展的“人丁丝绢税”、《丝绢全书》、赋役白册、乡绅隐田、“清丈土地”等历史名词背后,不仅讲清楚了明代复杂的税赋沉疴,也呈现了其复杂的政治生态。观众佩服马伯庸将历史文献故事化的能力,但也有点上明代赋税制度历史课的枯燥感,很考验观众的耐心。总之,注重历史考据,造就了该剧的历史感、细节癖、高级感,但也设置了门槛。
  徽州丝绢案在历史上是与明代晚期的赋税制度改革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被擅长编织历史缝隙中故事的马伯庸,改编成了“天才人物”承担叙事核心的古装悬疑剧,剧集与原著相比,削弱了小人物的悲剧性、对明代政治生态积弊的深挖批判,最终归结于“算学的问题还得算学解决”这个主题,但还是把小平民、社会大众、乡绅、县官、州府乃至上到巡抚、皇帝等诸多群体、利益集团的博弈之局精彩呈现出来。观众若是有耐心看完前几集,看懂明代官吏制度、赋税制度以及故事的诸多草蛇灰线伏笔之后,剧集后半部的反转、揭晓谜底可谓精彩至极,拍出了各方势力明争暗斗、错综复杂的纠葛。各具特色又棋逢对手的知县、知府以及乡绅、状师成为后半段剧情的绝对主角,这十几个角色在查不查“人丁丝绢税”漏洞、揭不揭开乡绅隐田、要不要清丈土地上心思不一,作品将复杂的官吏生态作为一种悬疑手段,并且在其中融入帅家默父母被谋害的悬疑案件,以此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就像马伯庸作品的其他改编剧一样,《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也是一个质感十足、构思精巧、揭晓谜底略带爽感的故事,这个故事完美精致、充满智商的博弈,甚至在历史考据的支撑下,做到了毫无破绽、没什么槽点,却为了精巧、烧脑忽略了对人物的深刻塑造。可能这类故事更满足对高智商剧情有需求的观众,而对于哪些喜欢情感代入观剧的观众则不太友好。故事很炫酷、很热闹甚至有点爽,但观众无法找到一个人物、一个情感投入点,无法跟随到剧情中,让自己共情其中。
  无法带入人物,是因为剧中的人物都是为精密的故事服务的。该剧男主角帅家默的“情感障碍”“高智商天才”的人设很酷,张若昀虽然演得不那么可爱,但也很好地服务于人物,完成了角色。整部剧帅家默只有一次情感释放,还是在剧的结尾。帅家默父亲的同事在辩论中说漏了嘴,承认害死他父母,终于得以为父母的冤死翻案、有情感障碍的帅家默才彻底大哭一场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情感。在此之前,帅家默一直是木呆呆的,他挤牙膏一样一点点地想起父亲所说的“三千五百三十两税银”、父亲拿的《丝绢全书》、父母的面容、父亲在职场被逼无奈的场景等,一个一成不变、没什么情感表达、没有丰满成长弧线的人物,他的情绪感染力是缺失的。作为主角,他推动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精彩故事,但无法让观众迅速产生情感代入感。这个调动起了整个古代基层官吏生态的故事,与观众的情感连接还是太弱。 据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