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宽窄巷-
A16 宽窄巷 下载PDF 上一版 |
A16宽窄巷
  • ·文物里的萌兔 年画里的民俗
  • ·“四大文献”首次荟萃一堂亮相国图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立储谕旨

“四大文献”首次荟萃一堂亮相国图

“肩水金关”简

尺寸最大、字数最多的“甲骨5405”。

  1月14日,“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启预展。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382件。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这一展览有何亮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进行了实地探秘。

35片殷墟甲骨讲述根脉故事

  据了解,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
  本次展览,分“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展示形式上,采用了典籍、实物、音视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通过对史料的解读、与历史的对话,展现了中华民族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神特质。
  甲骨文是迄今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甲骨的发现使只存于典籍中的商代被证实。国图甲骨收藏35651件,约占存世总量四分之一,是世界甲骨藏量最多的单位,其中有字甲骨34783片。
  该专题展品50种54件,其中包括国图馆藏甲骨32种35片,馆藏其他展品18种19件。亮点包括记载商王畋猎,猎获麋鹿和兔的龟腹甲残片“甲骨2174”,上面的“兔”字基本把兔子的前后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现出来,生动传神。
  展览还展出了国图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数最多的“甲骨5405”,该甲骨长43.5厘米,宽24厘米,上面共有218字,内容为向殷先公和山神祭祀;“甲骨5509”记录了商代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之一;“甲骨6006”经甲骨文专家董作宾与其他甲骨碎片缀合,确定了商王世系,不仅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相关记载基本正确,还对所记载商王顺序进行了修正,解决了商王世系的重大疑问。

敦煌遗书最早抄本书写中古传奇

  敦煌遗书指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世纪至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和少量印本、拓本文献,总数6万余号,展示了中古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医药及中外文化交流情况,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百科全书”。国图收藏的敦煌遗书达16579号,写卷长度为世界各大藏家之首。
  展览选取不同时期敦煌石窟的纹样、佛像等元素,并在展厅中大面积采用洞窟壁画,营造出璀璨瑰丽的敦煌特色,展示敦煌遗书中盛衰相继、融汇中西、异彩纷呈的世界。为全方位展现长卷,展览采用了大量长通柜,尽可能让观众看到展品全貌。为增进互动,还设置了投影旋钮书架,将投影与实体书架结合,转动旋钮即可获得仿真翻书体验。
  该专题展品共49种50件,全部藏于国图。另外,还有部分由敦煌研究院提供的数字壁画资源。亮点展品包括抄写于西凉建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417年1月30日)的《四分律初分》,是现存最早抄本,也是国图所藏敦煌遗书中有纪年的最早一卷。此外,为抢救敦煌遗书,护理陕甘总督毛庆蕃于1909年呈清学部的样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五十七》,完整保存了卷轴装书籍的形态。

明清文书档案记载“国家记忆”

  明清档案是我国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藏明清档案1067万余件,其中明代档案3800多件册,时间起自洪武四年(1371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馆藏清代档案,时间自天命前九年(16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另有溥仪退位后未出宫前及其在天津、东北时的档案。
  该专题分“秘档寻踪”“珍档集萃”两部分,展出展品69种123件。其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64种117件,国图5种6件。
  亮点展品包括盛装皇帝圣训、实录等典籍的清代金匮;现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储匣——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并匣(仿制品);明崇祯七年由大学士徐光启和传教士汤若望参与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仿制品);清乾隆小金榜(仿制品)、清光绪文科大金榜(仿制品)等。

“肩水金关”见证居延汉简历史

  居延汉简是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简牍,大部分是汉代边塞屯戍档案文书,小部分为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简文内容真实展现了汉代居延戍边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
  该专题展品总计81种155件。其中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73种147件,国图馆藏8种8件。亮点展品包括《塞上烽火品约》(仿制品)、《论语·知道》(仿制品)、《“肩水金关”简》等。
  据介绍,20世纪30年代在居延地区发现的首批一万余枚汉简,现绝大多数藏于我国台湾。其间流散出四五十枚,国图收藏有两枚。
  专题中,有上世纪70年代居延地区出土的现甘肃简牍博物馆藏“肩水金关”简,这两枚分属两批出土的简在展览中得以“重聚一堂”。《塞上烽火品约》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16号房址,是匈奴入侵居延时,根据不同情况发出警报信号的规定,示警办法包括举示烽火、燃烧积薪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