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奥密克戎致病力如何?怎样救治?
  • ·门诊急诊凭绿码通行 购买“四类药”无需实名登记
  • ·优化防控措施树立抗疫自信
  • ·德阳桂花村:丘区农业增收玩转“数字化”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德阳桂花村:丘区农业增收玩转“数字化”

  “这里掉了一个,记得下一趟捡起来。”12月3日,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桂花村的蔬菜地里,六七名村民正用背篓将包菜运到马路边的蔬菜运输车上。地边小路比较窄,背着装满包菜的背篓走,着实需要一些经验。
  两年前,桂花村还是长满杂草的撂荒地。如今的桂花村,已完成11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了旌秀桂花智慧农业产业园,5G无人农场已实现“耕种管收”农业全智慧化管理。

田型调整:撂荒地“变废为宝”

  桂花村地处成都平原和龙泉山区的交界处,以低山丘陵为主。农田普遍狭小,形状怪异,最窄的地方不足1米,耕作难度大,经济效益差,很多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渐渐地,村里的撂荒地越来越多,放眼望去,长满杂草。
  如何盘活这些闲置的土地资源?必须得在地块形状上进行大改造。
  2021年初,桂花村开始进行田型优化调整,小田改大田,坡田改梯田,着力改善耕作条件。清理杂草、平整坡地、合并地块,大型机械在山坡上忙碌了整整一年,土地流转工作也在同步开展。
  “没有整治之前,不光农户不想种,流转也不现实。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企业都有合作意向。”新中镇党委副书记倪小杰说,今年春天,梯形田地内已种上了大片油菜,截至5月,1100余亩土地的改造工作全面完成,并以每亩70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出去。
  桂花村的撂荒地“活”了起来,村民们的钱包也“鼓”了起来。桂花村流转的土地部分用作蔬菜基地,与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粮油种植不同,蔬菜种植与采摘需要大量的人工。目前,桂花村有近20名村民在蔬菜基地务工,年收入2万元左右。记者采访时,正在采摘包菜的村民表示:“在这里工作,每个月都能拿工资,还是不错的。”

科技赋能:丘区农业节本增效

  与田型调整同步进行的,还有旌秀桂花智慧农业产业园的建设。
  该园区以桂花村改造后的耕地为基础,着力发展智慧化农业,配套建设5G无人农场、智慧大田、科技云棚,借助信息技术将数字底座、管理系统和数字化传感设备有效串联,形成“全过程服务物联网”,实时监测园区各地块土壤墒情、苗情、虫情、灾情,有效提升耕地精准管理水平和农产品品质。
  记者注意到,在园区的蔬菜基地旁,竖立着一块电子显示屏,实时滚动风速、温度、光照、降雨量等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将传输到园区打造的数字农业物联网平台,工作人员可根据数字农业“全区域资源管理图”内的地块数字编码,远程进行田间管理。
  倪小杰介绍说,虽然今年夏天较为干旱,但通过安在地里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地块情况,对蔬菜进行科学有效浇水,当季蔬菜几乎没受到影响。
  此外,作为园区的核心项目,5G无人农场全部采用5G智能化操控,配备智能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实时监控系统等智慧设施,实现“耕种管收”农业全智慧化管理。
  倪小杰表示,通过数字化管理模式,可在减少人力、水肥等成本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30%以上的收益。“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数字农业建设为重要抓手,着力探索数字化赋能丘区农业节本增效的新模式,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他说。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冷宇王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