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会客厅-
A12会客厅
  • ·融会贯通,金钱板注入歌唱性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张徐与金钱板的不解之缘①:

融会贯通,金钱板注入歌唱性

  国家级金钱板非遗传承人张徐

张徐与师父邹忠新(右)

青年时期的张徐

  “金钱板,板金钱,Ladies and Gentlemen听我言……”11月1日,四川省曲艺团剧场后台,金钱板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张徐面对手机镜头表演着一段金钱板,他的徒弟在一旁记录着。随着双手上下翻飞,三块竹板仿佛拥有了生命,铜钱的清脆与竹板的厚重碰撞在一起,气势恢宏,余韵久久不息。
  这段精彩的表演还上传到短视频平台,通过网络推广金钱板的魅力。
  65岁的国家级金钱板非遗传承人张徐,自2022年5月18日开通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后,几乎每三四天更新一次,除了偶尔记录自己的生活日常,大部分内容都是金钱板表演和相关讲解。

少年时一次偶遇 与金钱板艺术结缘一生

  张徐出生于北京大学,父亲张羽军是北大外语系高才生,母亲徐棻就读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是川剧史上第一位女剧作家。著名作家张恨水是张徐的叔祖父。出身于文学世家,张徐4岁开始识字,6岁就能捧着厚厚的书阅读,一读就是一天。这也为他日后的剧本创作奠定了基础。
  回忆起小时候的愿望,张徐开怀一笑:“我那时候一心想着当科学家!我读书的时候,数理化成绩非常好。但语文成绩一般,只处于中等水平,从没想过以后自己还会写剧本、搞创作。”
  他与金钱板艺术的缘分,是因为一场“偶遇”。
  当时,遵从父母意愿,也为了有门手艺,张徐开始学习画画。每天固定两个小时以上的临摹,让从小好动的张徐非常苦恼,“每天就是磨洋工。”15岁的一天,画到无聊的张徐,看到街上一伙伴正在花样敲打三个竹片片,少年的他,很快被这种酷炫的打板方式吸引,“那时候就是玩,既不会唱,也不懂平仄,什么规矩都不懂,就是觉得好玩,很酷。”回想起这段际遇,张徐至今仍觉得神奇。
  一场偶遇、一次玩耍,让张徐接触到了金钱板。此时的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三块竹板会伴随自己一生。

师父“口传心授” 他苦学两年后登台表演

  金钱板流派分“花派”“杂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热闹,且打且耍,眉眼身法灵活自如;“杂派”唱词长短句运用自如,不受节奏拘束,唱一段说一段,说中带唱;“清派”重视唱腔优美和咬词吐字,力求字正腔圆,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不必要的衬词出现,表演动作不大。金钱板大师邹忠新吸收了“清派”“花派”“杂派”等各艺术流派之长,创新表演,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邹派”。
  时间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凭借画画技艺,下乡当知青的张徐,进入县文化馆学习班,“那时候什么都会表演一点。”因为金钱板打得好,张徐被成都市曲艺团“点招”为邹忠新的学生。“没有拜师仪式,就是招过去了,团里领导跟邹老师说,‘这是你的学生’,就开始学金钱板。”张徐说。
  1977年到1979年,张徐跟着邹忠新一字一句地学。“我每个礼拜去两三次,先背词,唱会了就学表演,手到眼到,先模仿邹老师,他再一点点给我抠细节。”由于少年时期就开始“耍板子”,到正式拜师学艺之前,张徐早已积累了一身打板的硬功夫,“虽然我一开始不是从我师父那学的板子,但是这个打法是由我师父传开来的。我平时练唱、练说就是不练板,因为随时拿起板来就能打。”
  张徐有天赋又勤奋,经过师父两年的“口传心授”,他掌握了不少传统唱段。为了学习新唱段,他常常在师兄们的帮助下,一句一句地反复练习,第二天就拿到舞台上让观众“检验”。张徐的金钱板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提升,逐渐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并在演出实践中加以摸索,慢慢地有了自己的风格。
  回想起1979年自己第一次在专业舞台上演出金钱板,张徐笑言自己也曾腿打闪闪。“我上台是‘被逼的’。当时跟邹老师到重庆演出,邹老师嗓子突然倒了,平时顶替邹老师演出的人也不在,就喊我上去。”为了不让观众的票钱白花,张徐硬着头皮走上台,尽管唱得不尽如人意,但听到大家善意的掌声,他深受鼓舞,“下来之后,我主动找到领导,说以后多安排我演出。等到了第七场,我表演就很自如了。那会儿,邹忠新、李月秋老师演出,返场四五次都很正常。我到第七场也有了返场的机会,到了二十几场,就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之一。”

突破表演瓶颈 让金钱板有了歌唱性

  拿下最难的传统段子,有了自己的唱腔风格后,张徐发现,自己进入了“瓶颈期”,“我的金钱板水平成长很快,也可以自己写段子了。大概是1981年、1982年,我突然觉得金钱板没得啥子好学的了。”于是,他开始学习更为“洋气”的吉他、相声。并受“下海”演出大潮的影响,开始变身“省漂”,在四川各地“走穴”,演出类型横跨吉他、相声、小品、音乐剧、舞台剧、影视剧等领域。
  “那几年,民谣吉他弹唱方面,我算是四川的代表人物,我还在全国吉他邀请赛得过奖。”演出机会越多,张徐越是明白,自己二十多岁才学乐器无法跟自小就学的人相比,“不懂的会认为我的吉他很厉害,懂的就知道只是通俗易懂接地气罢了。但为了学习吉他演奏以及为吉他弹唱配伴奏,我又努力地学习了乐理知识,也为以后的金钱板唱腔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让张徐意识到自己突破金钱板瓶颈的,是离开金钱板近十年后的一次艺术节演出。“当时我表演了两个节目,一个金钱板,一个相声。”张徐本以为相声的现场效果会更好,“没想到金钱板把相声压了,演完之后,观众一直鼓掌,我只有再上台给大家鞠了一个躬。”之后的一次展演,张徐的金钱板表演荣获一等奖第一名,“评委们说,我的金钱板有了歌唱性,这是金钱板的突破和发展。”
  专家精准的点评让张徐醍醐灌顶,“学吉他让我学习了乐理,影视剧的拍摄、小品的演出,让我对人物塑造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对金钱板有了新的认识,这就是融会贯通给我带来的好处。”具有歌唱性的金钱板,渐渐成为他特有的风格。
  人生没有一段经历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它们的回馈时间不同,有的是即时反馈,有的是在未来某一时刻出现。就像张徐,在外人看来这将近十年或许有点可惜,但是,表演吉他弹唱、相声小品让他的音乐感得到充分锻炼,也在无意识中让他脱离了金钱板传统演绎套路的影响。多年沉淀,一夕迸发,张徐找到了自己的金钱板道路,他也感激这段经历,“如果一直搞传统的金钱板,也许我就砸在那个水平上了。因为我所学的东西都来自我师父,我不可能超越他,肯定是永远在模仿他。”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赵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