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7 特刊-
A47特刊
  • ·达州市达川区:蹄疾步稳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达州万源:红色沃土奏响乡村振兴曲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达州万源:红色沃土奏响乡村振兴曲

绿树掩映的美丽新村。

  在达州万源市旧院镇龙潭河村,清澈见底的河流,宽敞整洁的柏油村道,错落有致的乡村住宅,主题丰富的民居墙绘,与房前屋后盛开的鲜花、葱茏的树木连成一片,一幅美丽、和谐、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作为川陕革命老区的一块红色沃土,近年来,万源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力产业集聚发展,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发利用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老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产业发展
夯实乡村振兴“里子”

  走进海拔1480米的万源市永宁镇鸡河坝村山林,村民们脸上还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个个乌天麻形态饱满、肉质佳、个头大,最大的犹如红薯般大小,煞是喜人。
  “我手里拿的是自己培育出来的乌天麻,通过自己培育的菌材,原生态仿野生种植,营养更丰富。公司目前建设了5个示范基地,按现在的形势,今年可收获乌天麻2000余吨,产值4000余万元。”万源市鹏和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汪鹏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近年来,万源市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思路,借助政策东风,通过政府主导、引进公司与大户承包的方式,在永宁镇、固军镇建设千亩天麻林下种植基地,实现了天麻种植从无到有、由点成片。
  目前,万源境内大宗上市的中药材160余种,大面积栽培的有50种,享有“万宝之源,川东药库”美誉。全市仿野生种植的天麻达50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5万亩,总产量5万余吨,年产值4亿余元,部分村集体受益于荒地流转实现了脱贫致富,村民也实现了多渠道增收,天麻、萼贝、百部等中药材种植产业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此外,着眼于让乡村“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全市依托茶叶、黑鸡、蜂蜜等特色产业打造民宿项目,将农业旅游、民宿和生态旅游融为一体,让民宿彰显特色、提升水平,丰富了“生态+”旅游内涵。

美丽乡村
擦亮乡村振兴“面子”

  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生活恬静,走进旧院镇龙潭河村,宛若进入一片世外桃源。
  “这几年村里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先后进行环境整治、道路沥青罩面、线路改造等工作,还对村道两边的墙面进行了墙绘美化,村容村貌实现了大提升。”龙潭河村党支部书记庞大兵笑着说道。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万源在这项重要任务上下大功夫,加快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现农村集中供水、照明和动力供电全覆盖;举办和美乡村、和美家庭、和美干部、和美市民等评选表彰,弘扬优良家风,传承家庭美德,兴和美之风,建和美家园;探索实施“一村一主题”服务群众新模式,实现“和美驿站”全覆盖;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52个、垃圾中转站24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新成效;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万源注重一村一策,分类指导,形成了村村有亮点、村村有特色的工作格局。今年,全市重点推进节点打造,对村头节点进行高标准补绿,对路边墙壁进行翻新、美化,铺设路沿石、清理枯叶树枝,并积极推进村头村标、停车场等节点打造,全市人居环境实现大改变、大提升。

红色资源
为乡村振兴“铸魂”

  “他日身返潭穴后,再作霖雨济群生”“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在位于太平镇快活坪村的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革命先烈浴血奋斗的历史通过一段段文字、图片、物件重现眼前。
  近年来,作为革命老区,万源持续发扬红军精神,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铸魂”。
  2020年初,万源围绕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弘扬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官渡镇项家坪村启动建设全市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周永开先进事迹陈列室由此而生,并于当年正式开馆。万源的红色资源被进一步开发利用,为发展增添了活力。
  万源着力践行周永开精神,打造三张名片助力乡村振兴,依托“天然氧吧”的生态之美、红军战场遗址、特色产业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绿色润肺、红色润心之旅和富硒茶叶、旧院黑鸡、蜂桶蜂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真正奏响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曲。(马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