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特别报道-
A8特别报道
  • ·“豆腐土”上立起中国第一高楼
  • ·这是一座亲民的写字楼
  • ·竖起来的外滩上海的灯塔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上海中心大厦

“豆腐土”上立起中国第一高楼

大厦内的空中花园。

上海中心大厦“鹤立鸡群”。

图二:上海中心大厦商务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梅雪

  上海中心大厦126层“电涡流摆式调谐质量阻尼器”上方的“上海慧眼”艺术雕塑。 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位于上海中心大厦126层的“电涡流摆式调谐质量阻尼器”。 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图一: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严明

  9月15日,台风“梅花”登陆上海,整个城市看似静立风中。实际上,高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正全力对抗台风,大楼阻尼器最大摆动幅度超过1米,刷新了自身纪录。
  上海中心大厦有127层、高632米,是目前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三高楼,整体重量超过85万吨。全程参与建设、现任上海中心大厦商务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梅雪说,这座摩天大楼不仅代表着上海的百年巨变,也代表着中国建设的新高度。
  上海中心大厦始建于2008年11月,2016年3月完成建筑总体施工。游客在大楼126层可以看到,1000吨重的阻尼器像一只巨型眼睛,把风的力量消弭于无形,但音符和光效,又能让游客看到每一次风吹过大楼的样子。
  9月20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上海中心大厦看到,不断有游客登上大厦,俯瞰蓝天白云下的上海。

攻克难关
“豆腐土”上立起
中国第一高楼

  梅雪是上海中心大厦筹建组三名成员之一,她用16年的青春年华全程参与、见证了大厦建设、运营过程。“没有最难,一直都难。就像在游戏里打怪升级一样,一关一关过来了。”梅雪说,在项目论证阶段,有专家形容这项工程是“在豆腐上盖大楼”,并且盖的还是当时世界第二高的大楼。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黄浦江畔陆家嘴区域,这里由江水冲刷形成,土层松软。如何让632米的高楼牢牢立住脚?建设者们攻克难关,创新采取了“钻孔灌注桩+桩底注浆”技术。打孔投放钢筋笼,再进行水泥浇灌,打出了955根87米深的主基桩。项目曾动用8个搅拌站、450辆搅拌车,连续63个小时不间断协同作战,在地下浇捣出6万立方米混凝土,为大楼筑起一块足球场大小、2层楼高的底板,为摩天大楼“定盘扎根”。“混凝土凝固对温度、湿度都有要求,搅拌车进出场时间几乎精确到分钟。建设者们呈现出了强大的协同能力。”梅雪回忆说。
  筛选方案同样困难重重。国内外9家设计单位共拿出了19个方案和21座模型。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甄选,方案从19个变为9个,从9个变为4个,再从4个变为2个,2个变为1个,最终呈现出目前的样貌。“既要考虑当时的建设水平、成本,还要考虑百年工程的长远发展、时代变化。”梅雪说,一些方案在当时确实比较优秀,但时代一直在前进,从城市长远考虑,大厦可能投入运营不久就会落后、淘汰;有一些方案过于超越时代,从纸上落地到实际建设,可能技术突破困难、建造成本太高昂。
  经过科学论证和审定,提出“绿色、智慧、人文”的定位,方案也不断优化,最终变得可操作、可实施。

国内首创
“黑科技”两次
抵抗强台风

  目前,中国高度超过500米的大楼仅有6座。建设高楼的关键难点在于“减振”,超过200米的大楼便需要“镇楼神器”,阻尼器是最常见的选择。大楼内安装的阻尼器,在大风或地质震动时与大楼共振,消减大楼震颤。
  在上海中心大厦125层与126层之间,守护中国第一高楼的阻尼器重达1000吨。这是中国首创的超高层大厦电涡流阻尼器,其大小和重量均为目前世界之最。
  今年9月,台风“梅花”登陆上海,上海中心大厦的阻尼器以肉眼可见的幅度摆动,被工作人员拍下上传网络后引发轰动。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严明介绍,这台阻尼器在台风“梅花”登陆期间,最大摆幅超过了1米。2019年,“利奇马”台风登陆时,阻尼器摆幅也接近80厘米。
  严明介绍,这台阻尼器被称为“上海慧眼”,设计理念来自《山海经》中的“烛龙之眼”,造型真的像一只巨大的眼睛。它的极限摆动幅度可达到2米,帮助建筑保持楼体稳定和安全,可以令大厦内90%的人感到比较舒适。
  不过,当游客乘坐每秒最快上升18米的电梯抵达126层,看到这只大眼睛时,它并不是一个冰冷的建筑物。巨大的阻尼器出现在眼前,有顶天立地的感觉。136台、6种不同的激光设备,244台全息声音响,与“眼睛”相互配合,造就一场光影视听盛宴。
  绚丽的光影科技,与高科技阻尼器紧密结合,每次风拂过大厦,阻尼器摆动的静态数据便通过运算转化成为一段“Soul”纯数字音乐,成为整个空间的背景音乐。同时,光影演绎的春日细雨、夏日繁花、秋日枫叶、冬日寂静,随着变幻的音乐不断变幻。
  据介绍,数据的激光传感器精度达到0.1毫米,地球轻微的“呼吸”,都将经过阻尼器转换为可见的光影,让严谨的技术运算和浪漫的艺术在583.4米的高空相遇。因为每一次阻尼器的摆幅不同,呈现的视听景象也不一样,所以每一场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

神衣护体
国内第一高楼
能耗降低50%

  除了“镇楼神器”外,上海中心大厦还披着一层“神衣”。大厦外墙的柔性玻璃像窗帘一样挂在钢结构上,每上升一层,玻璃的安装便会横向扭曲一度,127层大厦扭曲了大概120度,远远望去,像一条巨龙盘柱而上。
  这不仅是为了形成特殊的景观造型。严明介绍,扭曲转向的造型在设计时经过了风洞实验,可以抵消24%的风载力量,从而降低了大楼晃动可能。
  在安装柔性玻璃时,建设者们耗时10个多月研发了适合大楼的“移动支座”。与进口“移动支座”相比,建设成本节省了1亿元。
  大楼外部的柔性玻璃多达20357块,总面积为14万平方米,全部采用国产白玻璃,可有效遮挡紫外线。外墙之内还有一层9万平方米的玻璃紧贴建筑之上,两层玻璃之间有十多米的空间距离。
  大楼自上而下的两层玻璃总共面积相当于32个足球场,两层隔离,就像暖水瓶里的内胆起到隔热保温作用。这种物理性设置,是大厦“绿色”设计理念之一。
  严明说,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40多项绿色技术,形成了复杂的绿色运营体系,通过这些技术、体系,同期可以比同类建筑降低21%的能耗。其中,上海中心大厦投入运营的30年-50年之间,双层玻璃系统可以让能耗与同等规模大楼相比减少50%。“绿色理念实际是一种态度。比如大楼还安装了270台风力发电机,为其提供绿色电力。虽然绿色电力远远无法满足大楼需求,但从方方面面去践行绿色理念,每一处都有限地降低能耗,总体规模就非常可观。”严明说。
  

本版采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石伟 田雪皎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