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宽窄巷-
A16 宽窄巷 下载PDF 上一版 |
A16宽窄巷
  • ·阿云嘎:出演“草原”电影是骄傲
  • ·张译王俊凯领衔演绎“中国式撤侨”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分享《海的尽头是草原》拍摄幕后

阿云嘎:出演“草原”电影是骄傲

《海的尽头是草原》剧照。

《海的尽头是草原》海报。

《海的尽头是草原》剧照。

  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9月9日上映,在影片的开机仪式上,阿云嘎说作为内蒙古演员,能出演这部电影是他的骄傲,“我觉得这部电影是铭记历史,铭记大爱。草原人民的善良,我们要延续下去。前辈们在那样艰苦的岁月,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养育一群远方来的孩子。通过这部戏,通过我们塑造的人物,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段历史,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真正要传承什么?是那颗善良的心。”

塑造角色伊德尔
借助姨父的人生

  《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全景式再现60年前那一段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往事:因为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来自南方的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威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主动请缨,将3000多名孤儿接到大草原,牧民们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并养育这些孤儿,成就一段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佳话。
  对于这段历史,阿云嘎说自己长大以后才听说,“其实我们老家也有被收养的人。小时候长辈们说过,谁家的爷爷、奶奶是从外地来的,我们的父辈、长辈不会叫他们孤儿,说他们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跟我们一起生活。我们不觉得他们有什么不一样,也没有把他们当做外地人。内蒙古人像草原一般拥有宽阔胸怀,养育了一群人。我觉得在那样一个年代,我相信中国任何地方都会这么做,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阿云嘎在片中扮演伊德尔,是一位军人,和家人沟通比较少。阿云嘎表示这个角色是很传统的内蒙古男人,他在角色里找到姨父的影子,“他年轻时就去二连浩特当兵,娶妻生子后就走了,没能参与孩子成长的过程。他回来时孩子都长大了,他对于孩子是比较淡的,对于自己的妻儿、对于家庭有一种亏欠。姨父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就亲得不得了,逮着我就叫‘宝贝’,我感觉那份爱其实是他没有能给自己孩子的那份,也因此我一直都跟他很亲。姨父是典型的草原男人,尤其他还当过兵,更加有一种自我克制,把对于家庭的责任放在心里。姨父为我塑造角色提供了很多参考,他给我讲过部队的生活,他与家庭的关系我也看在眼里,所以塑造伊德尔这个角色,我应该是借助他的人生经历。”

扮演父亲并不难
可能与经历有关

  片中,阿云嘎与王锵扮演父子,但是两人真实的年龄差距并不大,这种父亲的感觉容易找吗?阿云嘎笑着说:“这个其实不用找,好多人都说我特老成,像老干部。也有人说我特别像小孩,好像我不在中间状态,而是两个极端,这可能跟我的经历有关。当我穿上这一身装扮时,大家会感觉我岁数肯定不小,做王锵的爸爸肯定没问题。我在这个方面没有去刻意塑造,而是很自然地去演。生活中,在王锵面前,我就像他的大哥哥一样。父子之间其实并不见得是‘我的父亲我要特尊重’的拘谨,父子之间有些时候也可以像兄弟一样。”
  对于王锵,阿云嘎说两人很早就认识,“第一次见到他,看他那种无辜的眼神,我觉得像乖猫宝宝。来到草原,在片中我们演父子之后,我从他眼神里看到了那种坚定,草原男人骑上马时的那种豪放,瞬间就不一样了,他为这个角色也付出了挺多。”
  拍摄《海的尽头是草原》,对很多汉族演员而言一大困难是学蒙语,而阿云嘎扮演的是伊德尔,是否会因为汉语说得太好,而和角色有违和感呢?阿云嘎表示“(说台词)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演戏的过程就是慢慢找回自己刚开始学汉语的过程,“刚开始学汉语的人不会说那么准确,比如伊德尔说不出汉语的时候,可能会说‘哎呀我的汉语不听话’。当他想表达,但是词汇量又少的时候,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用他知道的词汇去表达。所以这一点上比较难,毕竟我现在的语言逻辑思维比较清楚了。所以拿到台词的时候,我首先会在发音上做一些修饰,会尽量断着说,因为他(伊德尔)在捋词儿。”

在人生首部电影路上
导演给我很好的指引

  谈及导演尔冬升,阿云嘎说原本认为导演特别严厉,接触以后发现并非如此,作为“新人演员”,“他在我人生第一部电影的路上给了很好的指引。”
  阿云嘎表示,因为出演家乡的戏,所以在表演时比较自然,但在塑造角色、拿捏人物和细节时,要感谢导演的帮助,“尤其是我要演一个父亲。一开始有些语气词我会讲两句停顿一下,导演非常严厉地说你不要这样去停顿,不要刻意演一个老人,说话时中间不要断,如果这样演老人的话,经过镜头放大,你会显得过于苍老。听了我才突然反应过来,我不是演七八十岁的老人,而是演身强力壮、四五十岁左右的男人。之后,我所有语句中的停顿全部取消了。导演在每场戏里都教会我很多——他告诉你要怎样做,你要怎样去面对镜头,要准确把握情感。他不会给你讲太多大道理,而是从镜头语言角度出发,教你在这个镜头里怎么去演,怎么去体验人物。他还说这个人物本身跟我是有很多契合的,更多的是要全部自然地、用内心去演出来。”
  阿云嘎因为演舞台剧,所以表演会习惯性夸张,“比如说有些哭戏。我有一场是先给大全景,然后摇臂移过去给一个特写。如果是舞台剧表现可能呼吸和整个动态会很大,眼泪流下来的动态大,这样台下的观众才能感受得到。电影就不能这样,导演说要收一点,面部表情也要再收一点。我突然明白,有些东西只要看眼睛就好了,电影那么大的银幕,大家看的就是情感在内心的涌动,是用眼睛去传递,而不是身体。所以我恍然大悟,非常感谢导演的指点。”
  阿云嘎说,导演尔冬升一开始是跟天、跟草原、跟大自然“斗智斗勇”,因为那里的天气变化多端。后来导演开始“听天由命”,他的心态完全变了,可能是草原才能够让人变得那么自然,后来每天拍戏都很顺利。导演对演员特别好,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不高兴的事对演员发泄情绪,非常注意保护演员。
  正因如此,阿云嘎说整个剧组其乐融融,“这之前我也没拍过太多戏,但是在我拍过的戏当中,这个剧组是最欢乐、最没有包袱的,所有人都很放松地认真工作,我觉得这就是草原的神奇之处。”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