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0 四川-
A10四川
  • ·“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众多理念和方案”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众多理念和方案”

评审专家点评首届数字乡村创新设计大赛

  9月13日,首届数字乡村创新设计大赛决赛结果出炉,共有36件作品获奖。本次大赛评选分为初赛、决赛两个阶段,评审专家根据参赛团队提交的作品进行了评选,同时也就本次大赛及参赛作品进行了专业点评。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宋灵恩:
多数作品以村为实施单位有利落地

  “本次参赛作品大部分是以村为实施单位,我觉得很好,有利于落地。”首届数字乡村创新设计大赛决赛评委宋灵恩说。
  同时宋灵恩表示,是否都要求相关村来搭建(数字化)平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村这一级,无论是技术力量、资金实力,还是平台设计方案、后期运维,想要支撑相关(数字化)方案的实现,难度会比较大。”

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周伦理
希望能形成“组合拳式”解决方案

  “我认为,数字乡村非常需要基于乡村振兴底层逻辑的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性的集成创新设计。”周伦理说,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实现政策集成、模式集成和技术集成,才能真正实现数字乡村,这需要多维度协同及交叉融合。
  “目前的参赛作品或一些实践案例,还较为碎片化,希望更多的团队协同作战、精准发力,充分把这些作品中的精华聚合起来,系统性地去设计、落地、验证、优化、升级与示范,从而形成‘组合拳式’的整体解决方案。”周伦理说。

浙江大学数字农业农村研究中心主任何勇:
充分利用各地特色进行数字乡村建设

  “大赛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此次比赛充分展现了数字乡村怎么建设、从什么方向来建设和数字乡村对生产生活有怎样的影响。”浙江大学数字农业农村研究中心主任何勇说。
  中国乡村地大物博,产业、行业场景各不相同,有的属于生态环保型,有的属于资源保护型,还有的属于经济效益型。对于未来如何进一步做好数字乡村建设,何勇说:“建议向生产端进行延伸,充分利用各个地方的资源和特色来进行数字乡村建设,让数字乡村更具活力。”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徐旭初:
养老等农民生活数字化更值得关注

  “这是国内第一次举办数字乡村设计大赛,非常有意义,希望以后每年都能办下去。”作为首届数字乡村创新设计大赛的评委,徐旭初感受很深。他说,许多企业、研究院积极参赛,众多市场主体也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中,充分反映出农业农村数字化已经到了风口期。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作品是聚焦乡村养老。我国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农民生活数字化,包括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数字化都更值得关注。”徐旭初说。

四川智慧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刘卫兵:
大赛对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意义重大

  “从决赛来看,参赛作品的建筑设计不是‘技术+工业生产’的简单结合,而是综合考虑了农业生产、农旅、社会价值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一些作品甚至先对老龄化、农民就诊等问题做了数据化统计,再将设计与现实结合,这是过往很多乡村建筑设计没有考虑到的。整体来看,作品水平很高,也很用心。”刘卫兵说,“本次大赛吸引了社会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关注,让很多人改变了数字技术只适合于城市或者高精尖领域的观念,见识到了数字化和乡土结合后的魅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社会意义重大。”

四川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杨频:
多数参赛作品都有很好的现实基础

  “初赛作品整体水平高、覆盖范围广,类型和表现形式丰富,多数都体现出设计师们对乡村振兴的期待以及愿景。”杨频说,仅少部分作品停留在概念阶段,多数作品都有很好的现实基础,能够顺利实施。总体来说,大赛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众多可参考、可复制的理念和实现方案,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不同领域都具有引领作用。

南京农业大学数字乡村研究院院长余德贵:
大赛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

  “首届数字乡村创新设计大赛,广泛征集了有特色、有亮点、可推广的数字化创新案例,正值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指南》发布之际,值得将大赛经验向全国推广,让大家借鉴。”评审完决赛作品后,余德贵对大赛高度评价。他说:“多数项目设计紧扣新时代背景下数字赋能乡村发展理念,其中一些‘小而精’的项目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的数字化难题,产生了较好社会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余德贵说,较多参赛作品关注乡村产业数字化,对于乡村社会和环境的智慧治理、智慧文旅等方面关注较少,建议突出本地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细化数字乡村建设相关应用场景的功能需求,强化数字化创新设计和应用实践,实现相关软件平台和装备系统的落地。具体可选择无人农场、数字渔场、低碳牧场等乡村产业。

西华大学原党委书记、四川省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边慧敏:
参赛作品整体内容层次丰富形式多样

  “参赛对象广泛覆盖了科研院所团队、科技企业、高校学生和乡村一线人员,让作品整体内容层次丰富、形式多样。”边慧敏说,具体来说,设计作品覆盖农业大数据、乡村数字治理、智慧党建、智慧文旅、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其中,农业大数据、智慧文旅领域的作品比较完备,亮点也颇多。
  “农业大数据作品与农业产业结合紧密,聚焦农特产品公共品牌、产品经济效益、价值有待提升等问题,提供配套的数字化服务,有利于提升村集体经济效益;智慧文旅方面作品设计比较全面,巧用数字技术挖掘新兴场景,凸显了乡村生活生产场景与数字技术融合的优势,很有创新性。同时又有实地考察和调研基础,有稳定的建设与运营模式,具有较好的推广性。”边慧敏说。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于洋:
部分作品能切中、解决乡村切身痛点

  “在评审会上,我不仅看到了四川和浙江地区的数字乡村项目方案,还看到了关于东北、西北一些省区的方案,大赛覆盖全国,这点做得很好。”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西南交大交通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所所长于洋说。
  谈到参赛作品的亮点,于洋表示,一个是部分项目能将在城市或者工业化系统里面较为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乡村中,另一个则是某些方案能结合不同乡村自身需求、区域特点,个性化地为其痛点提出解决方法。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韩鸿:
部分作品精准找到数字乡村热点、难点

  “有些方案已经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可以说,这次数字乡村创新设计大赛成果丰硕。”韩鸿说,参赛作品整体水平较高,能够将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与乡村场景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赋能作用,瞄准数字乡村中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数字解决方案。
  “(设计师们)基本上能较好理解数字乡村的内涵,充分发挥网络、数据、技术和知识等新要素的作用,对数字乡村的理解,不同领域的设计也有一定差别。”韩鸿说。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新型“三农”智库办公室主任、院首席科学家李晓:
参赛作品充分体现创新设计与创新探索

  “此次参赛作品数量多,其中有一部分作品质量比较高,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竞争态势,较好地体现了各参赛队伍的设计水平。”作为首届数字乡村创新设计大赛初赛评委,李晓如此评价道。
  谈到参赛作品的亮点,李晓表示,主要在于创新设计与创新探索方面。具体可以总结为四点:一是创新设计“宽度”无界;二是创新设计“深度”无限;三是创新设计“高度”顶天;四是创新设计“适度”立地,充分诠释了“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创新引领智绘未来”的大赛主题。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熊英英 刘旭强 朱珠 见习记者 谭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