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要闻-
A16 要闻 下载PDF 上一版 |
A16要闻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铁画银钩的岳飞法书(七)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铁画银钩的岳飞法书(七)

《前出师表》(局部),南宋,岳飞(伪,清刻)
  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

岳飞画像

  

□ 祝勇

  那些片刻的“冲动”,在大历史进程中都是“小事件”。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在很多时
  候,一个人的性格不只会决定他个人的命运,还会左右大历史的走向。就像赵构,为什么
  疏远了张浚而重用了秦桧,为什么乾隆会重用和珅,他们在个性、情感上的“心有灵犀”,或许也是原因之一,而岳飞的祸患,或许早就藏在他刚直的个性里。相比之下,韩世忠、张俊都乖顺得多,所以削兵权后,他们都活了下来。
  金人的态度也是重要的,赵构的人生梦想就是议和,而金兀术给议和开出的首要条件就是杀掉岳飞(“必杀岳飞,而和议可成”)。当然,那只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是赵构本来就对岳飞起了杀心。过去我们夸大了金人的作用,是颠倒了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对于赵构来说,这个条件不仅不难接受,反而刚好合乎他的心意,所以这个“顺水人情”,他乐意去做。这是岳飞的“九死”。


统军北伐
岳飞本来有希望恢复中原

  岳飞的“罪过”,够死九次了。有了这“九死”,在大宋王朝的第二次削兵权中,没有人比岳飞更适于用来开刀祭旗。
  有了这“九死”,就不会再有岳飞的“一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话是屈原说的,意思是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的,叫我死九次也绝不后悔!
  不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岳飞是否会痛、会悔、会悟?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他一生的命运,他对个人悲剧的态度,他所有没来得及说出的话,都凝聚在这八个字里了,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死亡,是历史强加给岳飞的命运,他在劫难逃。甚至于,自大宋王朝建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那一刻起,岳飞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一个人的一生,有时会被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控制着,有人说那是历史,但当事者看不见“历史”,当事者只能看见别人的“历史”而看不见自己的“历史”。没有了“历史”,一个人生命中的一切看上去都像是偶然的,有了“历史”才会知道,那些原来都不是偶然,它们必将发生。而自己,不过是被历史选中的一个躯体。
  笔者不是宿命论者,笔者不信“命”,但笔者信时代,相信一个人无论多么强大,都很难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能够超越的人,就是那个时代的伟人。
  岳飞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不仅和金人战斗,还和皇帝战斗,和朝廷里那些只会空谈和拍马的官僚们战斗,和自己的命运战斗,他已然是那个时代里了不起的人。
  岳飞和帝王政治诉求的错位,恰恰说明了他“尽忠报国”所报的,并非只是皇帝,也不只是朝廷,而是社稷、黎民,这让他报效的对象,有了更广泛深刻的含义。“尽忠报国”不是“尽忠报皇”,这表明当时岳飞已经具有一定的国家意识。这种国家观、天下观,并非岳飞才有,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的就是“天下”,而没有说“先皇帝之忧而忧,后皇帝之乐而乐”。岳飞的名言“国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把“国家”与“官家”(皇帝)分得清清楚楚。岳家军虽然姓“岳”,但它归根结底是一支忠诚于国家、百姓的军队,当岳飞接到“十二道金牌”,他特地把撤军行动延迟了五日,以保护当地民众逃离家园,使他们不被卷土重来的金军“反攻倒算”,这已是岳家军的本能,也是这支军队与谋求一人、一姓之私的唐代藩镇的根本区别。
  而宋高宗赵构,虽然把私家军收归中央,但那是一支不打仗的军队。不为国打仗、保护人民的军队,就算不上是一支国家军队。
  历史学家说:岳飞是“南渡诸大将中唯一的进攻型将帅,由他统率大军北伐,本来是最有希望恢复中原的。岳飞一死,恢复就只能成为一种难以兑现的梦想”
  消息传到金国,大臣们酌酒庆贺,说:“和议自此坚矣!”


青山埋忠骨
被后世历朝历代所尊崇

  岳飞死后,这个偏安江南的王朝,在临安这座山青水碧的、名胜扎堆的、吴侬软语的、湿漉漉又甜蜜蜜的城市里,又苟活了一百三十多年。
  但岳飞的墓也在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英雄的魂在这座城市里,徘徊不去,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刚性的气质。
  当年,是狱卒隗顺背着岳飞的遗体逃出了临安城,一路跑到九曲丛祠,把他安葬在北山。孝宗即位后,岳飞遗体改葬于栖霞岭南麓,也就是今天岳飞墓的位置。
  岳飞墓全墓自西向东分为忠烈祠区、墓园区、启忠祠区三大部分,墓园区在中间,一座宋式风格的墓阙又将墓园区分为陵园和墓地两部分。穿过墓门,有甬道通至墓前,岳飞墓在正中,墓碑刻有“宋岳鄂王墓”。左侧是岳云墓,墓碑上写着“宋继忠侯岳云墓”。墓门的下边有四个铁铸的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分别是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四人。墓门上有联,写着: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赵构真的把皇位传给了当年岳飞上疏力主成为太子的赵伯琮,自己在德寿宫当起了太上皇。赵伯琮,就是宋孝宗赵昚(“孝宗”庙号为死后追谥)。那时,岳飞已死去了整整二十年。
  就在这一年,宋孝宗为岳飞平了反,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又过了十六年,朝廷确定岳飞谥号为“武穆”,岳飞从此不再是王朝罪人,而是民族英雄。
  有人会问:岳飞是哪个民族的英雄呢?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剑桥中国史》称之为“多民族共同体”,中原汉族,与北方女真族,都是这“共同体”的一员,《宋史》和《金史》,都列入了“二十四史”,金与宋,在正史中拥有着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当时,双方互通国书,也称彼此为“南朝”“北朝”,这显然是对“一个中国”的共识与默契,所以完颜亮才在诗中写道:“万里车书盍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即使在大中国视野下,岳飞抗金、捍卫中原汉族王朝的努力也是不需要遮遮掩掩的,因为当时之中国,的确分成了多个政权,形成历史学者许倬云所说的“列国共存”的体制。
  岳飞生是宋的人,死是宋的鬼,他为捍卫大宋而厮杀,而流血,没有什么不对的。他的家国观,他的英雄气,也不只是感动南宋的王朝百姓,也为整个中华民族所认同、所折服,用开国领袖的话说,他所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完颜阿骨打当年率领女真部族树起义旗反抗大辽的欺凌压迫也是正义的,完颜阿骨打同样是民族英雄。
  岳飞捍卫他心中的“正义”,既是超越时间(朝代),又是超越空间(不同地域、民族)的,连金章宗都承认:“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无论哪个王朝入主中原,包括金朝,以及后来统一中国的元朝、清朝,对儒家信奉的伦理原则都坚信不疑。元灭了南宋,但他们依然不会感谢投降金国的张邦昌、迫害岳飞的秦桧和万俟卨等人对南宋亡国做出的“帮助”,元人修《宋史》,依然会把这一干人等列入《奸臣传》,岳飞则成为永远的英雄。《宋史》说: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岳飞者,一代岂多风哉。
  无论哪个民族问鼎中原、坐拥天下,都坚守着同样的政治道德、文化伦理。英雄永远是英雄,奸佞永远是奸佞,哪朝哪代都不会变。这些共同的文化、信仰、价值观,正是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历史中风雨不侵、前后相续、一以贯之、从未断流的秘密所在。


淋漓挥洒
岳飞书法多用苏体充满韵味

  《宋史》说岳飞“文武全器、仁智并施”,证明了岳珂在《金佗稡编》中对岳飞书法的评价不是吹牛,也证明了无论在王朝的江山还是在文化的江山里,岳飞都有着不可撼动的位置。
  这让笔者愈发对岳飞书法在人间蒸发感到痛惜不已。岳飞在战争中的功绩早已让我们折服,但时隔九百多年,我很想看见的,却是岳飞书写过的纸页,比如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在长江的那条船上,他写给高宗的那封上疏。
  给皇帝上疏,必然用小楷书写。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中说:“先君(指岳飞)受笔法于家庭,多用苏体,尤精小楷”。
  这些小楷应该是端庄的、谨严的、恭敬的、呼吸均匀的、有耐性的、体现功力的,就像岳飞统帅的千军万马,步调一致,听从调遣,纹丝不乱,一丝不苟,显现着体制的意志。笔者很想看到代表岳飞书法成就的小楷,只可惜这些奏疏文稿,早已腐烂在泥土里,消失在空气中,一页都没有保留下来。
  但有《凤墅帖》在,我们至少还可以看见岳飞用行书写下的书札。它们其实就是一些短信,略近于今天的“微信”。只不过古时的“微信”是用毛笔写的,故而留下了古人生活的片段,也为中国书法史留存了实物的证据,不像我们今天在手机里发的那些微信,几秒钟之后,恐怕就烟消云散了。相比于正襟危坐的楷书,那些写给朋友的书札,更没有丝毫做作的成分,更贴近人的本性,也更有韵味,像欧阳修所说的,“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

《故宫的书法风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