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0 天下-
A10天下
  • ·我国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实施舱外活动
  • ·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增补近千条新词语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我国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实施舱外活动

  9月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航天员陈冬(右)、刘洋(左)开展舱外操作的画面。 新华社发

  9月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航天员陈冬准备打开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的画面。 新华社发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9月1日18时26分,航天员陈冬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至19时09分,航天员陈冬、航天员刘洋成功出舱。
  目前,两名出舱航天员已完成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续将在小机械臂的支持下,进行问天实验舱扩展泵组安装、问天实验舱全景相机抬升等作业,并开展舱外自主转移应急返回能力验证。其间,航天员蔡旭哲在核心舱内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实施舱外活动,也是陈冬、刘洋首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

关注1
舱外航天服上的名字
又暖又燃,记录了传承

  9月1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行第一次出舱活动。航天员陈冬、刘洋成功出舱,其中出现了很多“名场面”。当时15时48分,航天员关闭问天舱段间舱门,随后陈冬、刘洋先后进入舱外航天服进行出舱前各项准备工作。18时26分,陈冬打开问天实验舱气闸舱舱门,他冲着镜头挥手说道:“大家好,我是01!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至19时09分,陈冬、刘洋成功出舱。出舱过程中,网友注意到一个细节。刘洋的舱外航天服上面写着王亚平、叶光富、刘洋的名字。原来三位航天员先后穿了同一套服装。网友纷纷表示:舱外航天服上的名字记录了传承,真是又暖又燃。
  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也被网友注意到。陈冬出舱之后,刘洋探出半个身子挥挥手:“我出舱了,感觉很好!我先回去,一会儿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尹锐介绍,这其实是为躲避机械臂的移动。
  神舟十四号乘组的首次出舱任务,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出舱。不同于天和节点舱,问天气闸舱的出舱口,被设计成了面向空间站的“下方”。航天员从问天气闸舱出舱像是从上往下“钻”。出舱后看到的景象也会大有不同。之前节点舱出舱,航天员先看到的是星空,这次先看到的是地球的景象。打开舱门的陈冬停顿片刻,感叹道:“哇,地球就在我的眼前这么近,向我扑面而来”。
  地面指挥中心则回复:“快出舱,欣赏更多的美景吧”。

关注2
“问天”开门大吉
航天员出舱“门”更宽了

  此前,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的出舱活动均通过空间站核心舱节点舱的出舱口进行,该舱门直径为85厘米。这次,问天实验舱气闸舱的舱门直径达到了1米,保障航天员在身着舱外航天服的情况下,能更加从容地携带设备走出“家门”,遨游太空。
  这可不是简单的尺寸放大,背后其实是“刚”与“柔”的平衡。要在保持航天员所用的操作力度不变的情况下,利用杠杆放大原理寻找平衡点,颇具难度。
  作为航天器机构中的复杂产品,1米舱门涵盖了密封、传动、锁紧、导向、润滑、人机工效等学科。但具体到航天员的“开门”动作,却实现了“举重若轻”,只需用门体上配套的操作手柄旋转解锁,使用助力机构消除残压,拉动舱门把手即可打开。而处在关闭状态时,舱门配套的舱门保护罩、舱门检漏仪等,能全方位保障“大门”的安全。根据在轨的使用需求不同,梦天实验舱等后续任务的舱门产品也会具备不同功能。
  当航天员置身太空时,一条连接航天员与空间站的安全绳始终护卫左右,每进行一次移动,航天员都必定会将安全绳绑缚在合适的位置。这条“生命线”,便是五院529厂研制的可伸缩安全系绳机构。
  在执行神舟七号任务时,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出舱活动,所使用的安全系绳长度固定,有效长度仅为1米多。而在空间站建造任务中,航天员要完成空间站设备安装、检修等出舱任务,出舱范围更大、操作难度更高、安全要求更严格。为妥善完成相关任务,亟需一种更长、可伸缩的安全系绳机构,保证航天员与空间站舱体间超过10米的安全连接,且伸缩过程要实现恒力输出,不干扰航天员的运动。同时,其还必须经受住太空中近200摄氏度大温差、空间辐照、空间粒子等恶劣环境的考验。
  凭借丰富的空间机构产品设计能力,研制团队在无需使用电机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设计,实现了钢丝绳的恒力收放。10余米长的钢丝绳在狭小空间里,能安全完成上万次、重复性的有序缠绕。耐空间辐照的特殊包覆材料对钢丝绳进行保护,能满足长寿命使用的要求。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北京日报客户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