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0 天下-
A10天下
  • ·长江流域为何发生“汛期反枯”?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气象干旱橙色预警继续发布,十余省份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

长江流域为何发生“汛期反枯”?

  连日来,受降水偏少及持续高温影响,长江九江段水位降低,出现“汛期反枯”现象。在九江市瑞昌市码头镇和柴桑区城子镇,长江裸露出部分滩涂。 新华社发

鄱阳湖和洞庭湖7月11日与8月19日对比图数据来源:MODIS传感器

鄱阳湖和洞庭湖7月11日与8月19日对比图数据来源:MODIS传感器

  近期,流经重庆主城区的嘉陵江水位明显降低,一些本来淹没在水中的滩涂裸露出来。 新华社发

  国家气候中心8月17日发布的监测评估显示,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受高温事件影响,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旱情快速发展。
  江河水位走低,湖泊面积缩小,甚至提前进入枯水期……今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水由偏多转为偏少,8月上旬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多年同期均值偏少60%以上。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较历史同期大幅偏低,沿江多地出现不同程度旱情。
  水利部统计显示,截至8月22日,长江流域10省市耕地受旱面积4848万亩,有340万人、58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地。
  长江流域为何发生“汛期反枯”?当前,抗旱工作有哪些新进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持续性高温干旱事件?

渴渴渴
卫星直击长江流域旱情:
鄱阳湖洞庭湖大幅“缩水”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8月19日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体面积,较7月11日的水体面积,出现了明显缩减。
  位于江西省的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主要支流之一。持续干旱下,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已于8月6日提前进入枯水期,2022年成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鄱阳湖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较2003年至2021年平均出现枯水期的时间提前69天。
  从卫星图上看,2022年8月的鄱阳湖水位较去年同期明显偏低,大面积湖床露出。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洞庭湖,7月以来水体面积也呈减少趋势。8月22日8时,洞庭湖标志性水文站——城陵矶站水位降至23.15米,较多年同期均值偏低6.29米,为该站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当日)最低水位。
  对比吉林一号卫星2021年8月和2022年8月拍摄的洞庭湖,可以明显发现,部分湖区变成“草原”。

保供水
3大水库群向下游
补“救急水”19.6亿立方米

  中央气象台8月24日18时继续发布气象干旱橙色预警。据8月24日气象干旱监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河南南部、湖北、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大部、重庆、四川大部、陕西东南部、甘肃东南部和西藏中东部等地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局部特旱。预计未来3天,黄淮西部、苏皖南部、浙江大部及四川盆地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对气象干旱缓和有利,但其他大部地区仍维持高温少雨天气,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
  针对旱情持续发展的形势,水利部自8月16日起,开始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累计调度长江上游水库群、洞庭湖水系水库群和鄱阳湖水系水库群向下游补水19.6亿立方米。
  长江流域上中游3大水库群的应急供水,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快速下降的趋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累计引水灌溉耕地5158万亩,农村供水工程受益人口1300多万人。
  据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丘陵岗地和“望天田”等缺乏灌溉条件的地区,一些地方在千方百计调度抗旱水源。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则抓住水稻抽穗扬花关键阶段,通过小水勤灌、以水调温、喷施叶面肥等措施,促进中稻正常结实、晚稻正常孕穗,努力稳产稳收。
  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要求,盯住保群众饮水安全和保秋粮灌溉,及时下拨救灾资金和物资装备,消防救援队伍要主动配合地方应急拉水、送水。同时,预报近期有降雨过程的部分地区要密切监视天气变化,严防旱涝急转。
  长江防总8月22日会商分析指出,当前流域干旱形势仍在持续发展,但预报26日前后将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要密切关注流域水情、雨情变化趋势,加强风险研判和预报预警,做好旱涝急转和局地山洪灾害防范应对,做到防汛抗旱两手抓。

专家解析
长江流域为何会在主汛期发生旱情?

  “汛期反枯”的现象正常吗?对此,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郭广芬表示,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报告,刚刚过去的7月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三个7月之一。而今年的极端高温过程是在全球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近期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几乎绕地球一周,仅在印度附近地区发生明显断裂。南美洲北部和中非南部也处于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
  全球气候变暖是大背景。全球变暖使高温热浪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6月以来,欧洲、北非、中东和南亚、美国普遍遭遇高温热浪,多国气温破历史纪录,欧洲可能正遭遇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我国西北、西南、华北至华南都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因此全球气候变暖是长江流域出现异常高温的大背景。
  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是旱情发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稳定且维持时间长,与大陆高压合并后控制范围更广。特别是进入8月以来,高压中心强度迅速增强,控制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受其影响长江流域出现大范围40℃以上的高温天气。
  郭广芬认为,暖高压控制盛行的下沉气流十分有利于地面增温,空气干燥,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出梅以来长江流域常常晴空万里,地面增温迅速,导致持续的高温天气以超强的形式呈现。此外,台风活动偏弱。我国近海附近形成的台风强度较弱,影响位置偏南,主要在南海及华南一带;登陆台风明显偏少,不利于副热带高压的撤退和断裂,难以形成降温天气,导致流域出现持续性晴热高温天气,也是导致长江流域发生“汛期反枯”的原因之一。
 

 综合新华社、中国气象局网站、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