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要闻-
A6要闻
  •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担当实干 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担当实干 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中共四川省委“中国这十年·四川”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中国这十年·四川我的这十年

(上接05版)
  增产量,抓手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5000万亩,约占国土“三调”耕地面积的2/3。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组建四川省现代种业发展集团,进一步夯实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地位。经过十年努力,全省粮食年产量达716亿斤,十年增加62亿斤,新增产量可供1700万人吃一年。
  强储备,核心是“储得好、调得动、供得上”。牢牢守住粮食储备“第一道防线”,着力扩仓容、增储备、强监管,地方储备粮规模十年翻了一番,“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加快建设西部粮食和物资综合保障的战略枢纽,完善省、市、县三级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的网络体系,多年来在疫情和自然灾害面前,全省粮食市场始终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调结构,重点是提质量和育品牌。着力构建现代粮油产业体系,布局了75个优质稻基地县、20个小麦生产重点县和48个油菜大县,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一批“川粮油”特色优势区。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举办“稻香杯”优质米评选活动,“宜香优2115”优质稻米6次获得全国“最受喜爱的优质稻米品种”,被国家确认为长江上游超级稻品种。创建“天府菜油”区域公共品牌,全省油菜籽产量连续12年稳居全国第一,“菜油看四川”已成社会共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建设安宁河流域“天府第二粮仓”,严格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更高水平天府良田,实现主要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选育推广一批突破性特色品种,不断扩大“川字号”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全力打造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四川力量。谢谢!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整体成势

 

 新华社记者: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请问,两年多来,四川在唱好“双城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如何持续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整体成势?
  王晓晖: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两年多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与重庆紧密协作、相向而行,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巴山蜀水实现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我感到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态势之变。圈内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达7.4万亿元、比2019年净增1.1万亿元,经济增长8.5%、增速领跑西部,占全国和西部地区比重分别达6.5%和30.8%。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3.3%,继续呈现后发赶超态势,极核引领、次级支撑、重点突破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央要求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特征初步显现。
  二是创新动能之变。我们坚持以高能级载体集聚高水平创新资源。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成渝地区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我们坚持把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创新驱动的主战场,去年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前不久,我们在宜宾召开了全球首个动力电池大会,四川时代、长安汽车等川渝头部企业齐聚“万里长江第一城”,携手抢滩动力电池产业新高地。各家媒体都作了充分详实的报道,川渝创新成果吸引了全球目光。
  三是开放能级之变。川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协同开放的区位优势。我们把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摆在重要位置,加快打造全国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第四极”和国家对外开放新支点。时速350公里的成渝客专完成提质改造、重庆至成都实现1小时通达,我们现在可以中午在重庆吃火锅、下午在成都看熊猫、晚上逛春熙路太古里。此外,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等启动建设,建成及在建川渝间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20条;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7500列、占全国40%;川渝两地新增落户世界500强企业44家,内陆腹地正加快向开放前沿转变。
  四是民生福祉之变。我们围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协同实施两批次43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推出311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件超过1000万件,两地群众交往更频繁、办事更方便、生活更舒心。川渝同处长江上游,维护母亲河生态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协同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推进区域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沱江等生态廊道建设,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245.1万亩,协力确保了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五是融合融通之变。我们全面加强与重庆方面的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和工作协调,建立健全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组建人员互派、一体运行的联合办公室,签署各领域合作协议300余份,滚动实施160个共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达4382亿元。
  这一系列变化,是在外部环境风高浪急、国内疫情多发频发、宏观经济承压加大的背景下取得的,来之不易、成之惟艰,充分印证了总书记、党中央战略决策的英明正确,为我们推动国家战略走深走实坚定了信心、增添了动力。
  今年6月,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对此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初见成效,并对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发挥独特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提出了“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的目标任务。6月底,我们与重庆召开了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就进一步深化合作形成了共识。我们将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一盘棋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一体化推进机制协同、产业协同、平台协同、政策协同,一条心抓好高水平合作,在协同共进、互利共赢中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更好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川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四川特别是凉山彝区脱贫工作,如今,四川已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正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请问,十年来,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到推进乡村振兴,四川有哪些重要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有什么打算?
  黄强: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消除贫困是我们党长期为之奋斗的重大使命。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带领人民实现这样的伟大壮举。
  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2018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冒着严寒、翻山越岭,深入大凉山腹地看望贫困群众、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给我们极大鼓舞鞭策。我们牢记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打赢了一场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脱贫攻坚四川战役。
  一是全省“总动员”。我们牢牢扛起政治责任,立下军令状,五级书记一起抓。一方面,我们自己努力,组织379个省级单位全覆盖帮扶88个贫困县,7个市35个县帮扶45个深度贫困县,10.7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奋战在一线。另一方面,非常感谢全国各方的大力支持,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24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36个贫困县,广东、浙江两省17个市61个县对口帮扶68个贫困县,浙江现在继续帮扶我们。
  二是下足“绣花功”。我们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住房难、饮水难、出行难等问题。我们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实施产业、就业等22个扶贫专项,创建“四川扶贫”公益品牌,助力扶贫产品走出深山、惠农富民。2020年全省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达9480元,是2013年的3.4倍。
  三是啃下“硬骨头”。凉山彝区是我省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有贫困人口88万、贫困发生率高达19.8%,易地扶贫搬迁35万人、超全省四分之一。我们举全省之力,集中攻坚,选派5700多名干部长驻帮扶,三年新增资金超280亿元,统筹解决好“控超保学”等特殊难题,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一鼓作气攻克深度贫困的堡垒。如今,总书记关心的三河村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旧址完整保留下来,成为脱贫攻坚“实景博物馆”;“悬崖村”藤梯变钢梯、钢梯变楼梯,村民易地搬迁过上幸福的新生活;在“一步跨千年”的凉山彝区,群众常说“共产党瓦吉瓦、习总书记卡沙沙”,发自内心的感恩和感谢!
  四是跑好“接力赛”。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接续奋斗,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比如,在凉山规划实施一批交通、水利等项目,成昆铁路复线年底全线通车,乐西、宜攀等5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在金沙江下游,建设了向东部沿海地区输送水电的白鹤滩、乌东德、溪洛渡和向家坝4座大型水电站,前3座都在凉山;规划了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列为全省“二号工程”。高原涉藏地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等也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09元、增长12.6%。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一是严守耕地红线;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早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进展。谢谢!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持续释放

  

香港商报记者:近年来,四川不少特色改革和重大改革在全国获得肯定或推广,在对外开放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全面深化改革有哪些重要突破?又是怎么将昔日的内陆腹地变成开放前沿的?
  李云泽:

感谢香港商报对四川改革开放的关注和支持。四川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家乡,历来就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光荣传统,当年广汉金鱼公社和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村改革拉开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用改革助推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发展动力活力持续释放。
  在改革方面,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改革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多点突破、亮点纷呈,涌现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自贸试验区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经验在全国推广,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分别被评为2020年度、2021年度中国改革省级唯一特别案例。十年来,四川取得突破的重大特色改革主要有以下几项。
  第一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改革。抓好国家部署的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规划建设川渝高竹新区等10个功能平台,组建全国首个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加快推动“川渝通办”,公安、人社、民政等领域的300余项服务事项实现异地通办,全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第二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成国务院授权的30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探索出56条经验举措,其中20条在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出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经验”。目前四川揭榜的10项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正在稳步推进。(下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