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天下-
A9天下
  •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 85年过去了,这一天永不能忘!
  • ·那天夜里我被枪炮声惊醒 日军炮弹在我家旁边爆炸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封面新闻对话“七七事变”亲历者、九旬老人郑福来:

那天夜里我被枪炮声惊醒 日军炮弹在我家旁边爆炸

▲去年7月5日,郑福来老人走在北京卢沟桥上。(受访者供图)

◀这是当年侵华日军炮击宛平城留下的弹孔。
  央视视频截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多活一天我就多讲一天,要是能活到100岁,我就讲到100岁!”2022年7月7日,“七七事变”亲历者、幸存者、91岁的郑福来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讲述了当年那段历史。
  85年过去了,硝烟虽然散尽,但那段历史却并未走远。卢沟桥的石狮子以及宛平城城墙上的弹孔弹痕,仍在默默提醒着世人,那不屈不挠的抗争,我们要铭记在心,永不能忘。
  1951年,20岁的郑福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卢沟桥镇镇长,接待了美国著名记者爱泼斯坦,以见证人身份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当地民众参与抗战的史实。自那时开始,在卢沟桥和宛平城近一公里的路上,郑福来先后接待过来自70多个国家、数以万计的客人。
  如今已是91岁高龄的郑福来,被人们称为“卢沟桥事变”的“活历史”。在过去七十多年里,他一直坚持着一件事——在卢沟桥上义务向参观者讲述那段苦难而不屈的历史。
  “历史就在那里,我们要不忘历史,把抗战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郑福来说。

1937年7月7日夜
6岁的他在枪炮声中惊醒

  1937年7月7日夜,枪炮声将年仅6岁的郑福来从梦中惊醒,“也许又是小日本演习呢!”他翻了个身,又沉沉睡去。天亮了,他想背着新买的书包去私塾上学,却被父亲一把拽住:“还上什么学!?日本人打进城了!”
  懵懂的孩子并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我睁开眼一看,外面黑洞洞的。”郑福来回忆,炮弹就在他家北房西边落下爆炸。奶奶让他顶着锅盖跑,和母亲、妹妹一起逃往长辛店。当他跑出家门,不远处有人号啕大哭。原来,头一天还一起玩耍的邻家小哥哥四春子,被落下的炮弹炸开了肚子,还没来得及医治就断了气。回忆起当年那一幕,郑福来老人眼圈仍然泛红。
  战斗持续了很多天,宛平城里到处都有炮弹落下。郑福来的家在卢沟桥西桥头附近的岱王庙,那里曾是守桥官兵的驻地,“七七事变”后成了日军的兵营。郑福来回忆,他当时跟着母亲混在人群里逃难,从河北涿州到保定府再到固城,最后来到一个远房姨家。
  “走了百里地,鞋把脚后跟磨破了,血粘在袜子上,粘在鞋帮上,一扒连皮都下来了。”他说,虽然当时还不满7岁,但他记得最清楚的,是返家时在铁路两旁看到的尸体,连铁道边的路都被堵住了。

苦难而不屈的岁月
稍有不从,随时可能没命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此时,身在异乡、没吃没喝的郑福来母亲作出一个冒险的决定:回家。
  “回家的路上,尸体遍地。”郑福来清晰记得,日军占领宛平城后,尸体随处可见。
  “沿途都是尸体。”郑福来说,他和妹妹、表弟等几个孩子手牵着手,大人在前头牵着领头的孩子,让他们闭着眼走,千万别看。好奇心驱使下,幼小的郑福来睁开了眼睛,“我全看了,路上、两边,到处是死者,堆成堆的遗体,老的小的,有的还被开膛破肚。”
  在那段亡国奴的岁月,人的性命如同草芥,许多卢沟桥地区的村民都惨死在侵华日军手下。在晓月碑亭后面,13人被日军集体杀害……
  侵略者在宛平城里为所欲为,更是令人愤怒——村民不得随意出村,见到日本人必须鞠躬;粮食、布匹、棉花、煤油,特别是药都被控制起来,老百姓只能吃发霉的杂粮磨成的面,有时连这都买不到;铜铁要上交,连木箱上的合页都被收走;为了活命,乡亲们只能挖野菜、吃树叶。
  回到家乡后,郑福来发现村里设了很多日军岗哨,过往的人必须接受检查,还得给日军行礼。他还记得,一个裹小脚的妇女路过岗哨,日军强迫她脱掉裹脚布,赤脚在砂石地行走。郑福来躲在妈妈身后,一个日军用刺刀向他比划,郑福来吓得双手抱头,日军则哈哈大笑。
  “城内外的小学里,侵华日军强迫学生们学日文,见了老师问好要用日语,上早操要唱日本国歌,反正一切都得听日本人的。稍有不从,随时可能被害了命。”郑福来说。

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这段历史是搁在他心里的事

  “卢沟桥这一亩三分地历史,是搁在我心里的事儿,讲述卢沟桥的抗战史是大事儿。”直到今天,91岁的郑福来还住在卢沟桥的西头,他把讲述自己亲历的那段历史当成了使命。
  1984年,郑福来参与了修复宛平城的工作,他特意嘱咐把当年的弹坑保留下来。他还呼吁,保护好“七七事变”的历史遗迹,把这份记忆传递下去,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亡国奴什么滋味?你们年轻人没受过,我们这辈人受过了。”他不愿那段血泪交织的抗战史被人遗忘,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卢沟桥上义务讲解。
  数十年来,郑福来坚守初心,自发在卢沟桥接待逾七十国外宾、媒体记者和数以万计的参观者,还时常去部队、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义务演讲。只要有人邀请,他绝不推脱,从不收一分钱。郑福来说,这是他作为亲历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85年后的今天,那场战争留下了什么?是宛平城墙上至今斑驳的弹孔,是亲历者无法磨灭的创伤,也是无数中国人心中久久未平的沉痛与悲愤。中国已今非昔比,郑福来用行动向人们传递着他的坚持——永远记住那一晚轰鸣的炮声,记住那些年牺牲的先烈,记住侵华日军曾经犯下的累累罪行……他相信,这些会提醒所有人——不要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