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帮队行走在泸沽湖畔。
杨直之给头马拴上铃铛和牦牛尾做成的头冠,这是曾经的老马帮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到达山顶营地后,马帮队员生火烤土豆。
盐源地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在交通和物流不便的年代,马帮几乎成为摩梭人与外界交往的唯一方式,是摩梭人茶盐流通、物物交换等赖以生存的命脉。
随着时代发展,曾承担着货运功能的马帮慢慢消失,但其历史人文价值引发学者关注。经过不懈努力,今年4月,摩梭人马帮习俗被列入凉山州第七批非遗代表性名录。
近年来,随着盐源泸沽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了让游客深度体验当地文化,当地成立了一支以载客骑游为主的摩梭“喇塔”马帮队,久违的马铃声重新在泸沽湖畔响起。
“云朝东是不会下雨的,云朝西才会下雨。”今年61岁的郭次丁抬头看了看天,才弯下腰安心地生火造饭。作为泸沽湖畔的摩梭马帮“遗老”,日观云夜观星这项技能,在他还在跑马帮时就已运用得炉火纯青了。只是现在,比起下不下雨,他更担心的是,生活在泸沽湖的摩梭人里,还有没有年轻人掌握这些生存技巧。因为,摩梭马帮就快要消失了。
6月20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泸沽湖最后的摩梭马帮,一探泸沽湖畔传承至今的马帮精神。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曾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在南方丝绸之路西线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上,摩梭人的马帮曾络绎不绝。《史记》记载,这片区域盛产的名马“笮马”,曾是西南地区重要物产。摩梭马帮负责把泸沽湖的山货和水产运出去,再从盐源、木里、宁蒗等地带回盐、茶、布匹、粮油以及其他生活用品。
曾经的马帮,是摩梭“女儿国”不可或缺的家庭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在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中,每个年满13岁、参加过成年礼的摩梭男人,都有机会跟随村落的马帮翻山越岭去往遥远的他乡,换回必要物资和金钱,保障家人和村民的生活。
“我爸爸当年跑马帮,最远去过雅安、康定、云南保山,那时到雅安来回要两个月。”郭次丁说,从10多岁开始,他也跟着马帮到处走,去过很多地方,最常走的线路是从泸沽湖往返木里县。那时单边要走7天左右,主要运送盐、茶叶、酒,还有一些百货。
郭次丁回忆起当年,精神抖擞。他有匹马叫“兰聪”,在摩梭语里意思是红色的马,这匹马是他所有马里最通人性的,会在他迷路时带他走回大路。
在交通不发达的历史长河中,马帮几乎成为摩梭人与外界交往的唯一方式,是摩梭人茶盐流通、物物交换等赖以生存的命脉。但在交通发达、物流网健全的今天,曾经承担着货运功能的马帮几乎消失殆尽。据郭次丁了解,整个泸沽湖畔,现在养马的仅有百余户,当年跑过马帮的“马脚子”(赶马人),不少已经离世。就拿他所在的中洼村来说,现在仅有二三十户人养马,还在养马的“马脚子”更是屈指可数,摩梭年轻人不愿意再跑马帮。
看着马儿越来越少、摩梭年轻人对马帮历史了解越来越少,郭次丁虽然揪心,但也无奈。这时,同村一起长大的老杨找到他,邀请他加入新成立的马帮队,这让郭次丁感觉又重新找到了归宿。
老杨名叫杨直之,今年57岁,是在祖母屋的火塘边听着马帮故事长大的,摩梭马帮的那些传奇经历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烙印。赶马的汉子,那是摩梭女子心中的英雄,更是族人的骄傲。如何让年轻人记住自己族群的历史,并将这段记忆延续下去,杨直之一直在寻找答案。
作为地道的摩梭人,杨直之从小养马、放马,马儿是他最好的伙伴,虽然马帮队早已不复存在,但他仍会常常邀约三五好友,带上粮草,牵上马儿,去泸沽湖畔的崇山峻岭探索。在某个能俯瞰湖面的山头坐看白云翻滚、鹰击长空,然后在日落前生起一堆篝火,烤几个土豆、几片肉,大家围坐一起纵酒放歌,在虫鸣中睡去,在莺啼中醒来,看朝阳将远山和云层染红,看湖畔的人家升起炊烟,看马儿漫步在草甸上细嚼青草。这时,他会感到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
随着泸沽湖旅游开发的热潮,曾当过村里大队长的杨直之想到,可以让游客深度体验泸沽湖的马帮文化,同时也可带动周围的村民创收,摆脱传统的农耕低收入模式。他的这个想法得到郭次丁的响应,还有一些爱马的年轻人也加入了进来。大家东拼西凑,到云南买了几匹马,加上村里的几匹,2017年,由杨直之牵头、以载客骑游为主的摩梭喇塔马帮队成立了。喇塔,是摩梭语中泸沽湖的发音。
喇塔马帮成立了,但没有什么知名度。最初,马帮的赶马人只能牵着马,步行到游客多的地方一遍遍自我推销。后来,一些游客和马帮里的年轻人把信息发到网上,马帮渐渐有了一些知名度。
泸沽湖畔土生土长的赶马人,知道许多人迹罕至的秘境,可以带领游客翻越山岭探寻美景,体验马帮生活。虽然,想一睹这些隐秘的美景,需要步行加骑马长途跋涉,吃住条件并不舒适,或许还会穿越蚂蟥区、遭遇变幻莫测的天气,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原汁原味的摩梭马帮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
几年下来,随着村里更多人加入,喇塔马帮队最多时有9个“马脚子”,赶马人的收入也慢慢多了起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大家也学会了拍视频、开直播,摩梭马帮被更多人知晓。
最近几年,受疫情影响,游客人数锐减,马帮队几乎没了收入,大家平时各自在家务农种地,或做点小买卖维系生计。但只要杨队长一声招呼,大家就会牵起马儿,从四面八方汇拢过来。其间,也有一些年轻人觉得跑马帮太辛苦、养马麻烦成本高中途退出,杨直之也很理解。“我们只要还能坚持,就一定会继续。”他说,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摩梭马帮,将摩梭马帮的文化传承下去。
摩梭马帮的濒危生存状况和其承载的价值也引起了当地学者的关注。最近几年,在凉山摩梭文化研究会的协助下,盐源县文化馆将摩梭人的马帮习俗申报了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4月,摩梭人马帮习俗被正式列入凉山州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摩梭人马帮习俗列入非遗,最重要的是体现了摩梭人在漫长历史中保留下来的马帮精神。”凉山州摩梭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杨杰雨说,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越来越发达,马帮的物资运输作用早已被现代物流网络所代替,大多数摩梭人也逐渐放弃了养马,除了稍微偏远的山村以及农忙时节外,很少再能看见成群结队的马帮,“但摩梭马帮精神已在摩梭人的生活中打下深深烙印,摩梭马帮热爱生活、不畏艰险、勇担大任的文化精神和内涵值得传承和发扬。”
“嘿~阿妹举杯来敬酒,酒不喝醉不要走,只要喝了摩梭人的酒,走到天涯是朋友……”给头马、二马戴上牦牛尾做成的红色头冠,拴上有上百年历史的黑色铜铃,杨直之唱着摩梭民歌,带领马帮再次向大山深处出发,淳朴的歌声混合着铛铛的铜铃声、马蹄声,回荡在泸沽湖畔的密林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