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家门口摆摊织黎锦,“守护”奶奶传下的技艺
美丽的黎锦。
▲非遗传承人王秀丽使用踞腰织机织锦。
王叶侦使用脚踏织机织黎锦。
五指山脚下的毛纳村。
黎族聚居的毛纳村,位于海南五指山主峰山脚下,被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环抱。走进村口,只要听到有人问“谁会织黎锦?”,村民们便会指向村尾的农家。
那是王叶侦的家。王叶侦今年40岁,是村里为数不多掌握全套黎锦编织技艺的村民。她10岁的时候就看着奶奶织黎锦,颇感兴趣。嫁到毛纳村后,她也曾外出务工,后来还是选择回村,在家门口摆摊织黎锦,继续“守护”奶奶的技艺。
如今,村里有人娶媳妇,也会请王叶侦帮忙做黎族姑娘穿的嫁衣。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她还会穿上自己做的黎族服饰,去跳竹竿舞。
5月27日,王叶侦抚着衣服上十几年都未褪色变形的花纹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我们的黎锦就是很美啊,要织好很不容易,但我还是想把它传承下去。”
王叶侦把脚踏织机搬出家门,摆在摊位上。摊位上挂着她自己做的黎族服饰、挂包,时常都会有游客来租她做的衣服拍照。
王叶侦记得,年幼时,奶奶总是坐在家门口的草席上,腰上横着一根木棍,脚也踩着一根,斑斓的布料被两根木棍撑开,铺在她的腿上。奶奶手里的木棍和木刀在彩色的线之间来来回回,就能“变”出一套新衣服来。年幼的她有时会捣蛋弄乱奶奶的线,稍大些了,她对奶奶究竟在做什么充满好奇,总是静静地靠在身边看着奶奶忙碌。
长大懂事后她才明白,奶奶是在织锦。那些木棍是踞腰织机的器械,腰前的叫腰力棍,脚踩的叫拉力棍,提花的是综杆,像大刀的用来打纬。经纬相织,鲜艳的花纹就落在布上,最后变成了她小小的筒裙。
王叶侦10岁那年,奶奶开始教她织锦,“最开始都是很简单的,小小的一块布,也没有什么花纹。”奶奶把缠着线的织机绑在她的腰上,手把手地教小孙女脚踩哪里,打纬刀插哪里。“奶奶很有耐心,黎锦如果要织出纹样就要提花,她就会跟我说要提这里,一步一步来,我看她织得多,学起来也很快。”
王叶侦还记得,小时候总听奶奶说不会织锦就没有衣服穿,奶奶那一代人生活清贫,连织锦的线也要自己纺。“她会把棉花弹松,然后在腿上搓一下,搓成一条一条的。”看着奶奶搓动纺锤,棉花条就捻成细细长长的线。“我会拿着木架帮她绕线,不过还是捣乱更多。”王叶侦回忆起奶奶教她织锦时带着笑意。提到黎锦,她的脑海里总会回忆起奶奶温柔耐心的教导。
从被奶奶手中漂亮的黎锦吸引,到今天自己也能织出细密的花纹,20多年过去,即使长大后能买来更多款式的衣服,王叶侦还是和小时候一样,觉得黎锦做出来的衣服最漂亮。
对黎族人来说,人生中重要的场合都要穿传统服饰,尤其是婚姻大事。
“我们这里娶媳妇的时候,婆婆都要准备一套黎锦做的礼服。这套衣服是要穿一辈子的,每个人都要有一套。”王叶侦拿出自己的婚服介绍,肩线、衣摆上都是织出的条状花纹,筒裙则是一块黎锦做成的,头饰上用串珠编出“幸福”的字样。王叶侦今年40岁了,穿了十几年的婚服依然鲜艳如新。“这不是我保存得好,织得好的黎锦,本来就很结实、耐穿,也不会掉色。”
这份鲜艳的色彩,来源于自然。王叶侦已经不记得奶奶如何给线染色,隔壁村的黎锦非遗传承人王秀丽给记者展示了这一过程。她指着后院里的植物介绍,“这个是蓝靛,可以染蓝色;这个是苏木,染红色,平时要染色的时候,就在自己家摘一些。”王秀丽家还保存着黄姜、板栗树的树皮等植物,一团团晾干不久的彩色棉线挂在墙上,等待着变成她手中的黎锦。
王秀丽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黎锦织出的挂毯,屋子里则是她制好的衣服,“像这样一套,纹样很复杂,要织半年才能做出来。”她指着一套华丽的黎族婚服。“婚礼嘛,大家都喜欢喜庆一些,做成红色的比较多,绣的花纹一般是螃蟹、青蛙、人纹,寓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在毛纳村,王叶侦是为数不多掌握织锦全套工序的人。村里的小伙子娶媳妇,时常请她帮忙做婚服。做一套婚服,王叶侦可以挣1000元。她做婚服很快,不忙的时候,大半个月就能赶制完工。
黎锦的织造技艺很复杂,两层经线之间来回穿插纬线,想要织出漂亮的花纹,就要在合适的位置将彩色的线提起,力度要均匀,织出来的布才整齐、密实。客人挑选的颜色和纹样,王叶侦都能织出来。“我看到好看的花纹就去学,自己钻研,画到纸上,慢慢看着就能织出来。这个是很难的,是因为我喜欢才能学会。”她告诉记者。
王叶侦在集市上摆摊后,平时售卖特产的收入已经不错,织一大块黎锦花费的时间精力又太多,她渐渐不再接婚服的订单。“想不起来上次接是什么时候了,做这个很累,要有耐心,注意力集中,还要低头弯腰,给身体也造成很大的负担。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学了,又累又难,也赚不到钱。”她叹气说,“我一直坚持还是因为自己喜欢,黎锦很漂亮,又是我们的文化,想把它传承下去。”
“黎锦光辉艳若云。”因为色彩鲜艳,工艺复杂,古人曾对黎锦发出这样的赞叹。黎锦上的花纹和图案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在黎族传统文化信仰上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人们在衣物布料上的选择越来越多,黎锦逐渐失去竞争力,技艺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1000位黎族妇女掌握织锦技艺,大多年过七旬,掌握絣染技艺的不足200人,掌握双面绣技艺的仅有5人,龙被制作技艺则已无人能够完整地掌握。”这是黎锦技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书中的一段客观描述,真实的数字记录了黎锦技艺的濒危状况。
2005年,黎锦技艺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成功晋级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国家和海南省的两级保护,黎锦技艺犹如穿戴了“护身符”。
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政府间委员会常规会议批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锦技艺真正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王秀丽,也承担起一部分保护传承的责任。
在五指山市的支持下,水满乡的孩子们有了一门叫做“黎锦”的兴趣课可以选择。放学时间,王秀丽匆匆赶到水满乡中心学校,十余个孩子已经坐在草席上等她。她们绑好了踞腰织机,继续编织上节课学到的花纹。每个孩子手中都拿着一张密密的方格纸,在上面涂出喜欢的花纹后,王秀丽就教她们把纹样织出来。
王媛是水满乡中心学校的四年级学生,今年10岁,她在纸上画了绿色的糖果,布料上已经织好了一半。王秀丽在旁边看着她压线提线,时不时提醒她哪里错了。不远处的操场上有踢足球、跳舞的同学,王媛却丝毫没有被吸引,她说“我觉得这个有意思,这个好看。”王秀丽笑着说:“她们都很聪明,学得快,那边还有个男孩子也在学。现在这边的学校里都有黎锦课的,这是我们的技艺,要把它传承下去。”
王叶侦也这么想,她的女儿贝贝虽然才3岁,但总喜欢围着她的织机捣乱,穿上黎锦做的衣服,贝贝也开心得“臭美”。“等她长大了,也想教她织锦,把奶奶教给我的传授给她。当然了,还要看她愿不愿意学,她应该也会喜欢的。”王叶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