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末丑,演绎人间百态;昆高胡弹灯,唱尽人生百味。
川剧,位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川渝两地共同的地方戏剧种,也是两地民众相亲相融的文化之根,更是两地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情感纽带。
6月29日,在重庆举行的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大活动上,来自川渝两地的川剧艺术家陈智林、沈铁梅同台领衔表演,拉开了第五届川剧节序幕。
“开船咯,嘿咗嘿!嘿咗嘿!”29日晚7时30分,重庆川剧艺术中心舞台上,灯光逐渐亮起,一首雄壮激烈的川江号子响彻重庆川剧艺术中心。曲调时而舒缓悠扬,时而紧促高昂,时而雄壮浑厚,大气磅礴,震撼人心。
舞台下,座无虚席、鸦雀无声,数百位观众认真聆听节奏感十足的川江号子,体味纤夫不畏艰险的精神。
一曲终了,现场掌声雷动。“好,好!”更有一些“铁粉”激动地站起身,呐喊喝彩。
随后,肖德美、吴熙、孙勇波、蒋淑梅、王玉梅、黄荣华、胡瑜斌等9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轮番登台,带来了《红梅记·游湖》《灰阑记》《问病逼宫》《衣冠梦》《天衣无缝》《杨汉秀》《捉放曹》等“梅花奖”获奖剧目。
老艺术家们精彩演绎《铡侄》《陕补缸》,风采不减当年;优秀青年演员带来了《金子》《拷红》等川剧迷们耳熟能详的经典选段。
尤其是“二度梅”获得者陈智林演绎的《易胆大》选段、“三度梅”得主沈铁梅的《五洲人民齐欢笑》压轴演出,赢得观众满堂喝彩,将晚会推向了高潮。
戏歌《醉人的川剧》将晚会带入尾声,集中展示了川剧水袖、变脸、托举、帽翅功、耍佛珠等技巧。。
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第五届川剧节是川剧界的盛会,亦是一次文化饕餮大餐,老、中、青、少四代川剧人同台演出,既有守望、更有希望。
“今晚上的演出非常成功,我已经有好些年没有看川剧了,这次再看还是觉得很感动。”看完开幕演出的杨婆婆,杵着拐杖站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门口,难掩激动。
“我是一个生活在重庆的四川人,今年88岁了,是看川剧、京剧长大的,也算得上半个专家了。”杨婆婆颇有些自豪地向记者分享这次观演的收获:“这次演出的川剧比我以前看的更好看,以前川剧中的‘帮腔’我不太喜欢,今天的演出进行了改良,还有剧目的乐器、配乐,我都很喜欢。”
76岁的张婆婆也是一位忠实戏迷,从小就跟着父母一起看川剧,还经常参加川剧表演比赛,是一位业余“川剧演员”。“这次的川剧节搞得好,虽然目前只看了开场表演,但我相信接下来的表演会更精彩。”她说。
28岁的王琰第一次现场观看川剧演出,“超级惊艳,特别棒,真的绝了!”晚会结束后,王琰久久不能平复激动的心情。在王琰看来,90后、00后很少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到川剧等传统戏剧,其实是一种遗憾,“90后,00后不容易静下心来体会像川剧这样的传统文化,也没有太多渠道去了解,希望以后能多举办一些川剧演出,让传统文化能传承并发扬下去。”
“川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戏曲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奇葩,在本届川剧节上将会走出戏剧圈,走进大众。”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说,“作为川渝人民同创共享的地方大剧种,川剧在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盛举中,必将发挥情感共鸣、旋律共振、文旅共促的重要作用。”
据悉,本届川剧节主体活动为期15天,部分活动则将一直持续到9月。活动期间,主办方将集中开展优秀剧目展演、“川剧嘉年华”等系列艺术活动,让更多人接触川剧、感悟川剧、爱上川剧,感受戏曲艺术魅力,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 喻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