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省人大常委会赴达州、巴中开展执法检查
巴中,因为红色资源极为富集,被称为“露天革命博物馆”。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位于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25048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是中国规模最大、安葬烈士最多的红军烈士陵园。
2021年7月1日,《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下称《条例》)正式施行。2022年6月13日,时隔近一年后,为依法推动《条例》的有效实施,确保红色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条例》执法检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省人大常委会前往达州、巴中开展执法检查的第六站。
四川是红色资源大省,巴中是四川的红色资源大市。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苏区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川陕苏区毛浴革命旧址群……如今的巴中人民将这些红色资源视若珍宝,妥善保护。早在2018年1月1日,巴中就出台施行了《巴中市红军文物保护条例》,用以有效规范和加强全市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红色资源,经费预算是现实问题。《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作,将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
省纪委监委驻省人大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朱廷君表示,保护工作需要经费,但不仅仅是需要经费那么简单。当地政府一定要思考“有了经费怎么用好”的问题。“就拿巴中市来说,那么大数量的红色资源都要保护好、传承好,政府在发挥牵头作用时,就要进行通盘考虑,作出统一规划。”
6月16日下午,执法检查组全体人员与巴中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召开了《条例》执法检查汇报会。
在会上,巴中市副市长任小娟表示,对照《条例》,巴中主要从机制保障、调查认定、保护管理、传承弘扬、合作协作五个方面抓好贯彻执行。近年来,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上虽有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少瓶颈亟需破解,如保护不足、利用不深、管理困难等。
“这次的检查模式是‘全覆盖’,分为3个小组,前往5个市州,同时委托其他市州人大自行检查。”综合达州、巴中的检查情况,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执法检查组第二小组组长胥纯表示,两个市州都有一定的保护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共有问题。如红色资源管理分散、保护不力、利用欠佳等问题,红色资源保护机构、人才队伍、经费保障等方面还有不足,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胥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