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特别报道-
A8特别报道
  • ·他背着的或许就是“烧烤架”
  • ·崔剑锋:或是有外地工匠参与的“高级定制”
  • ·王方:玉是祭祀中的核心礼器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三星堆青铜器由谁铸造?

崔剑锋:或是有外地工匠参与的“高级定制”

  6月14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内新提取出龟背形网格器等重磅文物,其造型前所未见,让人们大开眼界。
  这些“奇奇怪怪”的青铜器究竟来自哪里?又是由谁铸造?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科技考古专家崔剑锋,他从青铜器成分分析、铸造结构等科技考古角度,对三星堆青铜器的来源进行了推测。

铜器铸接痕迹
表明或有外地铸造工匠参与

  三星堆“奇奇怪怪”的青铜器有什么特殊制造方法?崔剑锋团队研究发现,中原地区的“浑铸”铸造方式和南方地区的“分铸铸接”铸造方式,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上都有发现。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青铜面具。崔剑锋说,通过观察陈列在三星堆博物馆中的面具可以看出,以上两种铸造方法是同时存在的,其中耳朵和面具的连接方式就有两类,有的面具采用了“浑铸”铸造方式,有的面具则是“分铸铸接”而成。
  据此,崔剑锋推测,前来三星堆参与青铜器铸造的工匠至少有两组:一组来自长江中下游,采用“分铸铸接”方法;另一组来自中原,采用“浑铸”方法。同时还可观察到三星堆本地治玉工匠的参与,他们主要负责对铸造成型的面具进一步加工,在需要的位置打孔。
  在三星堆发现的面具中,有很多在额头和两侧开有方孔。“这些方孔很明显是铸造后再切割出来的。”崔剑锋解释,如果铸造时在相应位置安装泥芯撑,这些方孔就非常容易铸造出来,但现在发现的面具上的方孔,是后期费力切割出来的。
  “为什么没有在铸造时事先开孔,而是在后期加工?这可能是当时三星堆人没有给外地前来铸造的工匠说清楚要求造成的。”崔剑锋推测,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了外地工匠参与铸造三星堆青铜器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本地工匠利用自己熟练的治玉技术参与到青铜器制作过程中。这表明当时蜀地和中原、长江中下游在技术和人员方面都可能存在交流。

三星堆青铜器
或为最早的“高级定制”

  为了弄清楚三星堆青铜器的秘密,崔剑锋团队还对青铜器的铅同位素比值、微量元素进行了研究。他介绍,铅同位素比值是研究青铜器矿料来源的一种分析方法。
  崔剑锋说,根据目前已发表的研究材料,三星堆和殷墟、长江中下游的盘龙城等地的铜器相比较,铅同位素比值数据完全一样,“这说明了矿料来源的一致性。”据他推测,在距今3000多年前,虽然蜀地与中原距离千里,但先民们在物料、技术上的交流应该不存在太多的壁垒。
  为什么他们从遥远的地方聚在了一起?崔剑锋进一步推测,这很可能就是为了当时三星堆文化的某个人或某个事件,集中了一批远来的青铜工匠,根据当地人的“定制”要求,共同铸造的一批铜器。他还举了两个例子:在切割方孔的青铜面具中,有不少并没有切割完成,只是割出要切割的范围;在三星堆各种青铜人头像中,大部分的顶部还能看到并未去除“扉棱”和“毛边”的情况。“也许当时并没有打磨完毕,还没来得及做更精细的处理,铸造完了马上就拿去使用了。”他说,因此,当时很有可能就是为了一次掩埋,而铸造了大量的青铜器。
  在三星堆的铜器铸造特征上,本地、中原、长江中下游的元素都有集合,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次,新发现的器形又将丰富人们对三星堆文化的认识。
  崔剑锋希望,未来能够将每一件铜器都进行铸造工艺的观察,并通过成分分析、铅同位素分析等科技考古方式,探寻其技术来源、矿料产地,发现更多三星堆背后的秘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实习生 粟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