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省近七成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Ⅴ类、劣Ⅴ类断面全面稳定消除。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内江隆昌市石碾镇党委书记林森是一名河长,他表示“一定用双脚丈量辖区内每一条河流,让美好的生态造福人民群众”。
6月13日,经济和信息化厅组织专家服务团走进泸州开展培训活动,主题是“双碳背景下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探索”。
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家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感触无比深刻。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绿色发展,是守护好一江碧水的必答题。”内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章艳秋说,该市正大力推进沱江流域(内江-自贡-泸州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试点目标之一。
大家在热议中谈到,坚持绿色发展,既要做“减法”,节能减排、减污降碳;也要做加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强先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培育壮大清洁能源及其支撑、应用产业,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把新的能源和产业‘立’起来,为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筑牢‘破’的坚实基础。”大家认为,四川坚持先立后破原则,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在全国数一数二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有序降碳、有效降碳、安全降碳,还有助于面向未来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进一步提升四川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和能级。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的宜宾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四川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清洁能源占比达85%以上。宜宾市抓住用清洁能源发展动力电池产业的机遇,以宁德时代项目为龙头,引进落地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46个,总投资超1080亿元。其中,宁德时代宜宾工厂成为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成都、攀枝花、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前不久签署合作协议。五市(州)决定依托成都市在科研、制造、人才、市场等方面优势和“三州一市”在清洁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及绿色光伏、储能、氢能资源利用等方面优势,积极探索“研销在成都、共建产业链、绿电齐共享”跨区域合作模式。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为各地敞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赤水河、嘉陵江均系长江支流,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视察了解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等情况,令上下游左右岸干部群众备受鼓舞。
同饮一江水,天然一家亲;同护一江水,依法共担责。省人大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梁伟华说,近年来,四川省注重加强与周边省份探索区域共同立法和协同立法,聚焦开展跨区域、跨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依法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四川建设。”
2021年5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与云南、贵州两省人大常委会,同步审议通过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和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以“共同决定”+“条例”方式共护赤水河一江清水,开创地方流域共同立法的先河。同年12月,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审议通过嘉陵江流域保护“四川条例”和“重庆决定”,依法守护美丽嘉陵江。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将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岷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立法工作,为共抓大保护奠定法治基础。
“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南充市高坪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龚军表示,将聚焦嘉陵江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实施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强化政治监督,督促生态环保领域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乡镇(街道)属地责任落地落实,以高质量监督执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护航一江清水永续东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每个人都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巴蜀女儿已经行动起来。在阿坝州,既活跃着黄河巾帼志愿巡河护河队,倡导全民治河人人参与;也活跃着“鹤翔兰萨”检察公益诉讼办案团队,通过办理涉及高原湿地保护的公益诉讼案例以案释法,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法治意识,共同守护“地球之肾”。
泸州是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干部刘勋,察觉到近年来发生一个显著变化,社会各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低碳、极简、环保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时尚,人人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践行者、推动者,“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交出筑牢生态屏障的出色答卷。”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守帅 刘佳 颜婧 徐中成 林凌 高启龙 郑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