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人文地理-
A16 人文地理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6人文地理
  • ·范成大:梦中重到锦官城(中)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范成大:梦中重到锦官城(中)

范成大像

峨眉山金顶和万佛顶。新华社图片江宏景摄

  

□许永强
  在出蜀的路上,范成大与友人聚会,与送行的朋友集宴于眉山馆叙别。在眉州,诗人还看到了荔枝。而峨眉之行,是范成大东归最精彩的一段行程,他在《吴船录》中用大量笔墨记载了峨眉山之行,这些文字常被后人单独节选出来作为独立的峨眉山行纪。

三峨秀色甲天下

  在眉州,诗人看到了荔枝,他在《吴船录》中写道:“荔子已过,郡中犹余一株,皆如渥丹,尽撷以见饷。偶有两柈留馆中,经宿取视,绿叶红实粲然”。后在犍为再见荔枝,称其“皆大本”。青神中岩林泉的佳妙也令诗人感受深刻:“赤岩倚竛竮,翠逻森戍削。岑蔚岚气重,稀间暑光薄……惊看松桂白,月影到林壑。门前六月江,世界尘漠漠。宝瓶有甘露,一滴洗烦浊……”
  至嘉州(今乐山),范成大游览了九顶、凌云以及大佛,登临万景楼,认为“汉嘉登临山水之胜,既豪西州,而万景所见,又甲于一郡。”将所见之景记载于诗,有《万景楼》《凌云九顶》《戏题方响洞》《问月堂酌别》等诗。
  经过都江堰,范成大仍不忘关心民瘼。他见到了巴蜀民众对李冰父子的祠祭,于《吴船录》卷上记载道:“祠祭甚盛,岁刲羊五万,民买一羊将以祭而偶产羔者,亦不敢留,并驱以享。庙前屠户数十百家,永康郡计至专仰羊税,甚矣其杀也!”范成大并不反对对李冰父子的祠祭,但他以为“岁刲羊五万”实在是一种劳民伤财的现象,故而发出了“甚矣其杀也”的感叹。为此他还作了《离堆行》以为讽喻:“刲羊五万大作社,春秋伐鼓苍烟根”“妄欲一语神岂闻?更愿爱羊如爱人!”范成大出于对劳苦民众的同情,希望人们要更多地“爱人”,其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百姓。
  峨眉之行,是范成大东归最精彩的一段行程,他在《吴船录》中用大量笔墨记载了峨眉山之行,这些文字常被后人单独节选出来作为独立的峨眉山行纪。
  范成大将在峨眉所见之奇特丰富的物产、雄奇峻拔的山峰、名物古迹、自然景观、奇特的佛光、清现等形诸笔端,惟妙惟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他在《三峨》中写道:“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描绘了峨眉山的全貌,一个“秀”字,集中点出了峨眉山的美,因此后世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
  范成大并不纯粹去写山写水,而常把景和情融洽在一起,形成新的意境。如写高寒景色的《光相寺》“峰顶四时如大冬,芳花芳草春自融。”四季如同严冬一样奇寒,但当春回大地,芳草依然冒寒而出,芳花犹自傲雪而开,再现了耸立海拔三千多米之上的金顶风光。不愧是写峨眉山的名句,千古传诵。
  写峨眉山山道是这组行旅诗中最精彩的一部分。从万年寺上山到雷洞坪这一段游程,长达四十余华里,层峦叠嶂,坡陡径险,紧接相连。例如《点心山》《胡孙梯》从两个侧面表现山道的坡陡路窄,一景险胜一景。在描绘金顶佛光神奇迷人的《淳熙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登大峨之巅,一名胜峰山,佛书以为普贤大士所居。连日光相大现,赋诗纪实,属印老刻之,以为山中一重公案》诗中,当诗人随着山路攀登时,看到山峰周围突然出现兜罗绵云,难掩心中兴奋,以为这是普贤大士欢迎他的到来。在云雾中可以看到一圈圈的光环,光环中还有人像在随着光环的变幻而变幻,云彩一会儿拔地而起,一会儿又散落天幕。而在倾盆急雨洗山之后,突然在岩腹又出现了重叠的彩色圆环,在彩色圆环中出现了自己的影子。光环随人影而动,人影在光环之中,这真是用再多的语言也说不尽的神奇与美好。
  除此之外,在峨眉山纪行诗中还有《净光轩》中的“雨竹风泉”,《白云峡》中的双溪幽景。请佛阁远望雪山如烂银,龙门峡的飞瀑流水,都在范成大笔下显得别样的奇特幽美。
  过峨眉后,诗人还记写了犍为高爽的江楼、叙州的仄径疏林和慌怪、泸州南定楼下的“沄沄内江水”。诗人乘着轻快的小舟,东下归家,乘兴停舟,登临江楼,凭栏小酌,看着楼下汤汤的江水向东流去,直入大海。可见范成大出蜀是怀着愉悦的心情。这可能是因为他终于请辞获准,得以归乡,以后不再奔波的缘故。
  

贰 蜀民思卿如慈亲

  范成大非常重视教育,他在四川制置使任上,眼见成都学宫“屋室陊剥,木老石腐”,便亲自计划、核实经费,选取得力的官吏对工程进度进行监督。从礼殿到讲诵堂、师儒堂,都重新修葺一新,这一工程一直持续了一年多才完成。成都学宫修成以后,“沉沉翼翼,严靓宏固,为西南冠”,成了范成大与蜀中学士劝学、讲学、探讨学问的地方。
  作为苏州人,范成大必须处理好与蜀士的关系,争取蜀士的支持。于是他表彰当地名士。范成大了解到,蜀中有两位知名人士,一是孙松寿,时已年过60,“刚方廉洁,不求人知”;二是樊汉广,时年59岁,曾知青神县、任眉州通判,廉洁勤政,与人和善,为道德楷模。于是范成大向皇上积极举荐了这两位名士。由于重视人才,蜀地人民安居乐业,以致范成大离开成都时,“送客数百里不忍别。”送行者大都从合江亭远送到青神县中岩寺。
  其时,金军已攻占陕西,剑指蜀地,四川成为对金作战前线,养兵之费猛增。由于“蜀民久困”,宋孝宗“以蜀为忧”。范成大关心民瘼:“西堰颇闻江涨急,东山犹说雨来迟。锦城乐事知多少,忧旱忧霖蹙尽眉。”他禀承宋孝宗旨意,通过免酒赋、罢和籴,使得蜀民之困得以缓和与改善,减轻了民众负担。
  四川作为西南重镇,需要一定的军事力量来保障,况且外敌不断犯境滋事,要肃清边境,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所以范成大很重视四川的军事建设。他亲自挑选武官员,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沿边城寨诸州将领都换成了有才、勇武之人,保证了军队有得力将领的领导。除了组建正规军队以外,他还颁布法令,大力发展民兵义士,并与正规军队一视同仁,使各地民兵义士得以发展壮大。
  孝宗担心四川的安全影响到整个朝廷的安全,所以“命敷文殿直学士吴郡范公自广西经略使徙镇全蜀。”因此,肃清边境,确保四川安宁,对范成大来说是非常艰巨而迫切的任务。范成大在入蜀时上疏孝宗就说要处理好西南边事,最重要的是“练兵丁,缮堡障”。他的观点得到了孝宗的支持,孝宗也给他创造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在对内军事建设上,范成大“内教将兵,外修堡寨,团结土丁”,面对屡次犯境的外敌,他一改往日蜀地对夷政策,采取积极打击、剿灭的政策。对边患严重的州县采取了清剿行动。对不利于肃清边境的人,他果断地进行制裁。

新街如拭过鸣驹

  从上任后抓军事、军队建设,到任期内的剿夷行动,直至从四川制置使上离任,范成大都一直关心。范成大有《闻威州诸羌已退听,边事已宁,少城筹边楼阑槛修葺亦毕工,作诗寄权制帅高子长》一诗:“筹边楼上美髯翁,赤白囊飞笑语中。勃律天西元采玉,蓬婆雪外昨分弓。踏筵舞罢平阑月,横槊诗成满袖风。诸校各能歌破阵,何须琴里听平戎。”这首诗是他从巴蜀回故乡的路上写的,筹边楼正是为了肃清边境而修建的。范成大在诗歌中赞扬了高子长平定诸羌之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边事的关心。范成大请求剿夷的目的当然是保一方平安,但是更重要的目的还是以此表明南宋朝廷的对夷政策,使蕃戎各部产生畏惧,“知中国不可侵犯”。此举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为“西陲数十年安静之长算也”。
  在蜀帅任上,范成大除了关心关系民生的大问题,在一些小问题上也能为民办实事,兴建了一些土木工程,如修复筹边楼、铜壶阁等,特别是修筑笋石街。范成大《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中有“石笋新街好行乐”的句子,诗下注释“余新甃石笋街”,又《三月二日北门马上》诗开头:“新街如拭过鸣驺”。石笋街道实际上就是在泥面上铺石或砖的筑街方式,在宋代南方比较多见。
  范成大治蜀前,成都道路还多是泥土路,“太、少二城,坤维大都会,市区栉比,衢道棋布。而地苦沮洳,夏秋霖潦,人行泥淖中,如履膠漆;既晴,则蹄道辙迹,隐然纵横,颇为往来之患。”先前绍兴十三年张公镇蜀时,曾命砌过石街,但是仅仅二千余丈,远远不能解决问题。范成大对泥土路给人带来的不便深有感触,所以他在治蜀期间,组织民众修筑石街。范謩《砌街记》载曰:“吴郡范公节制四川,为竟其役。鸠工命徒,分职授任,程督有方,尺寸有度。费出于官,而不以及民;日廪以食,而人竞力作。未几告成,以丈计者三千三百有六十,用甓二百余万,为钱二千万赢。率一街之首尾立两石以识广狭,凡十有四街。然后所至侧布如江浙间。”自此,成都府人民才免于泥淖之苦,“雨不乘橇,骑不旋泞,徐行疾趋,俱从坦夷”,这实在是利民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