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
2018年2月,春节前夕;2022年6月,仲夏时节。
时隔四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四川。
时间,铭刻宏阔视野下总书记对四川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深的牵挂与惦念。
从巍巍大凉山到碧波长江畔,从花开映秀到稻香东坡,从欣欣向荣的天府新区到乘势而来的三江新区,从火热奋斗的战旗村到文脉悠悠的三苏祠……每一处都留下总书记深情的驻足、殷殷的嘱托、深邃的思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再来四川,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重要指示,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
牢记重托,矢志奋斗。大家纷纷表示,要坚决把领袖的深切关怀转化为奋进力量,把领袖的殷殷嘱托转化为自觉行动,把领袖的战略擘画转化为美好现实。
6月9日,回顾前一天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场景,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党委副书记兼永丰村第一书记刘超仍难抑激动之情。
“总书记心系老百姓,详细考察了我们村的人居环境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等情况,还详细询问了我的学习工作经历、家庭情况,这是对我们第一书记群体的激励,坚定了我们带领大家把日子过得更好的信心和决心。”说这话时,这位“85后”第一书记眼里闪着光。
从田间地头到文物保护单位,从长江畔到企业车间……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此行在四川的足迹,“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信心和动力在巴蜀大地传递、凝聚。
三苏祠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定了我们继续不遗余力赓续中华文脉的信心。”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以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为突破,推选苏轼等20位四川历史名人,创作了30余部优秀文艺作品,推出了120余种主题出版读物,打造了东坡文化节等活动品牌,得到包括广大年轻人在内的社会大众的认可和青睐。下一步,四川将以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遵循,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和创造性转化,生动讲好中华文化四川故事,大力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这些年亲眼见证了长江生态巨变的宜宾市农业农村局渔政监察支队队长陈永胜对总书记在长江畔的重要指示感受尤为深切。
“这些年,我们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等工作,江里的鱼儿越来越多,长江水生态也越来越好。”陈永胜表示,今后他将和同事们一道,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加强渔政执法,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实践证明,只要坚定维护核心、始终紧跟领袖,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挑战、不断谱写时代新篇,这是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发展进步最宝贵最根本的一条经验。”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李文星表示,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闭幕不久,在团结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川考察,为新时代治蜀兴川把脉定向、指引方向,令人备受鼓舞、倍增信心。
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永丰村考察调研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表示,从“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到“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断为四川“三农”工作指明前进方向,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将牢记嘱托,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大的力量。
总书记来到眉山三苏祠,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家训家风和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让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深感使命在肩。“作为三苏祠的‘守门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弘扬者和传承者,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保护好、传承好东坡文化,把东坡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总书记在三苏祠考察时提出的重要要求,对四川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是需要时时放在心上的警醒,更是需要一以贯之的行动。眉山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刘海表示,将时刻铭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三苏优秀家教家风和廉洁文化,深度涵养党员干部“不想腐”的思想自觉。
尽管疫情带来不少挑战,但我省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不断释放“稳”的能量,保持全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总书记强调要高效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决克服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给我们拼经济、抓发展指明了方向。”商务厅厅长曾卿说,稳外贸、促消费、抓服务业恢复发展,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坚定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商务发展,为稳住经济大盘多做贡献。
头一天才在水稻种植基地向总书记介绍水稻试验育种和种植推广情况,6月9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仍然带着团队埋头于基地。“6月是水稻返青分蘖的关键时期,这是水稻生长的关键环节,需要更加精细地管护和照料。”马均说。
20年来,在马均和团队的助力下,习近平总书记6月8日到过的这片建有高标准农田3100亩的基地成为川内知名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同样感觉到时不我待的还有遂宁安居区三家镇三门村种粮大户陈兰。“我们产业园内连片水稻种植规模达1.5万余亩。我们要继续守住耕地红线,同时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自己的力量。”陈兰说。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四川之行所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四川广大干部群众以“只争朝夕”的姿态,谋划落实举措,坚决把领袖的战略擘画转化为美好现实。
一路走来,总书记心系推进乡村振兴。牢记总书记嘱托,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达州市达川区管村镇高寨村的干部群众干劲更足了。
高寨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柑橘村”,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67万元。在高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建看来,深入贯彻落实此次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还要加快产业发展、进行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农民进一步增收,“争取5年内全村人均收入翻一番,日子更安逸。”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坚决把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到实处。”泸州市委书记杨林兴说,泸州作为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肩负着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重大政治责任。他表示,泸州要继续深化工业方式治理、农业方式修复、自然生态涵养净化“三位一体”的系统治理方式,全面加强长江干流及沱江、赤水河等重要支流生态环境保护。
今年,四川全省高校毕业生接近57万人,同比增长7万余人,总量和增量再创历史新高。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样是重任在肩。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李建勤表示,全省教育系统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分类型加强就业指导,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全省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强调,我国是制造大国,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这为我们从事科技创新转化工作指明了方向。”绵阳科技城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申泽表示,新区将进一步创新环境,吸引更多智力元素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