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3 要闻-
A3要闻
  • ·四川公安38个集体和58名个人获全国表彰
  • ·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平安指数”“幸福指数”
  • ·22年如一日 用忠诚担当守卫美丽阿坝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22年如一日 用忠诚担当守卫美丽阿坝

尼西让姆 省公安厅供图

  “从边远牧区来到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受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我感到无比激动和光荣……”5月25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尼西让姆依然难掩激动。
  从警22年,尼西让姆干过户籍民警、交警、网安警察。虽然岗位在变,但她为民服务的初心从来未变。

群众眼中最亲的“博姆”

  在尼西让姆的办公室里,有一条洁白的哈达格外引人注意。“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把这条哈达带在身边,提醒我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尼西让姆说。
  刚参加工作不久,尼西让姆在阿坝州红原县公安局户籍窗口接待了一位牵着孩子的老阿妈。原来孩子出生后,父母先后失联,一直杳无音信。老阿妈拉扯孙女长大,眼看孩子要报名上学却没户口,只好来向公安民警求助。
  “一定要为这孩子解决户口!”尼西让姆向上级汇报孩子的特殊情况,并建议将孩子户口申报到老阿妈名下。征得同意后,尼西让姆立即会同派出所民警走村入户、走访取证、加班加点整理材料,并通过“绿色通道”打印好户口本,交到老人手中。孙女上学的第一天清晨,老阿妈手捧洁白的哈达来到公安局,向尼西让姆表示感激之情。
  这条哈达就像一颗种子埋在了初入警营的尼西让姆心中:“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怀着这颗初心,尼西让姆在治安户籍窗口一干就是10年。即便后来尼西让姆因工作调动离开这个岗位,仍有前来办事的群众问“那位大眼睛的‘博姆(姑娘)’去哪里了?”
  岗位在变,初心不变。2009年9月,尼西让姆来到红原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工作。彼时,当地农牧民私家车保有量日益增长,但由于不识汉字、不懂电脑操作,许多农牧民的“驾考梦”难以实现。为此,尼西让姆和同事们多番努力,率先在全州牧区县中推行机动车驾驶证藏文理论考试,为牧区群众开展驾考知识藏语培训240余场次,受益牧民1.7万余人次。

网安战线的“后起之秀”

  2017年12月,经过层层推荐选拔,尼西让姆再次迎来新的挑战:她来到阿坝州公安局网安支队,成为一名网安警察。面对新岗位新要求,已39岁的尼西让姆下了苦功夫——白天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上级业务能手学;晚上坚持复盘操作,研究相关实践案例。为了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尼西让姆咬牙把两个孩子都送到寄宿制学校。
  就这样,凭着“啃硬骨头”的意志和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尼西让姆练出了识别嫌疑人数字身份的“火眼金睛”,积累了抽丝剥茧获取关键线索的过硬本领,为成功破获多起部督、省督案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证据支撑,迅速成长为全省网侦战线的“后起之秀”。
  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高强度的工作和长期的精神压力,让尼西让姆身患中耳炎和下颌炎,头发大把脱落,还患有神经性皮炎症状,但她都咬紧牙关挺过去。“劳苦与病痛我都能忍,可内心深处仍有遗憾——不能长期陪伴家人。”面对记者,这位看似坚强的女警有些哽咽,“作为警察我没有亏欠工作,但是作为母亲和女儿我亏欠的太多太多,我只有更负责任地坚守,才能让这份亏欠更有价值。”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