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天下-
A9天下
  • ·杭州市委书记致歉:教训十分深刻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就西湖沿湖部分柳树移栽事件

杭州市委书记致歉:教训十分深刻

  杭州市民“打卡”西湖景区北山街断桥至保俶路段补栽的柳树。 图据《杭州日报》

  近日,杭州西湖边7棵柳树被移走并换种成月季花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相关话题屡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西湖边的几株柳树,缘何如此牵动人心?
  
千百年来,西湖与柳,相随相依、相映成趣,既是美学意象、诗词叙事,更是文化的赓续、城市的记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是白居易与苏轼两位杭州“父母官”在千年之前就为西湖奠定的美学基调。而千年之后,西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印证着其价值不仅在于湖山之美,更在于人文内涵。
  
5月16日下午,杭州市召开“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听取专家、媒体、市民代表对进一步做好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至此,在经历了群众质疑、部门解释、政府致歉、断桥“柳还”之后,“西湖换柳”事件已从“柳暗花明”的怅惘,演进到“兼听则明”的欣然。 
 5月16日下午,杭州市召开“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刘捷在会上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大家多年来对杭州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也为西湖沿湖部分柳树移栽事件的发生表示歉意。他说,西湖是杭州的文化名片,是杭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识,也是所有杭州人心中的精神家园。西湖沿湖部分柳树移栽,破坏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伤害了人民群众对杭州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教训十分深刻。要认真反思、提高认识,更加深刻认识到做好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是检验政治担当、政治能力的重要试金石,是高水平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空间的重要举措,不断增强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本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更加坚定地扛起保护西湖的使命担当,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方法、落实责任,凝心聚力、共建共享。
  刘捷强调,要坚持保护第一,统筹做好保护、管理、经营和研究工作,切实守护好西湖文化神韵。要突出生态优先,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西湖自然景观,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西湖生态环境,严格落实责任,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则,高标准推进西湖环境品质提升。要站稳人民立场,坚定不移推进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坚持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坚持“民呼我为”,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到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中来,不断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

“西湖换柳”
“断桥垂柳”变“断桥月季”?
西湖边移栽七棵柳树引争议

  桃、柳是西湖经典的植物配置。“西湖十景”中的“柳浪闻莺”“苏堤春晓”都与“柳”有关。《西湖志》载“滨湖垂柳万株,间以桃杏梅李。”
  5月10日22时许,因收到好友发来的断桥边柳树变月季的照片,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新闻评论员舒中胜就杭州西湖景区与白堤接壤的北山街圣塘段正在进行的沿湖绿化提升发了一条微博:“西湖边景观提升改造露出一角。几处早莺争暖树,树呢树?绿杨阴里白沙堤,杨柳呢杨柳?这是谁的主意呀?”
  原来,西湖景区北山街圣塘段近期正进行沿湖绿化提升、道路铺装改善,而近日来经过西湖边北山街(断桥—保俶路段)的杭州市民却纷纷发现,这一段的7棵柳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种上的月季花。
  5月11日上午,话题#杭州西湖柳树被换成月季#冲上微博热搜,绝大多数网友留言称“不理解”“不接受”,不少人留言:“没有杨柳的夏天西湖缺少灵魂”“文化被破坏了”“完全无法接受”。
  11日下午3时,西湖景区岳庙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和树木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质疑称,这7株柳树长在悬铃木树冠下,得不到充足光照,出现老化、空洞、“驼背”和严重倾斜,部分存在安全隐患。柳树是强阳性植物,这一段路日照条件差,已不适宜柳树生长,因此将柳树迁移,透出湖景,下层地改种月季。
  但专家的释疑未被杭州市民、游客接受,网友在网络上留言称:“老化空洞?我们怎么没发现。驼背?驼背也挺好看的。严重倾斜?斜柳才美”“柳树写意,更适合西湖,月季不大气”“请把柳树换回来”。
  11日傍晚6时许,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我们将在尊重专家、市民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挑选高度不高、造型优美的柳树进行补种,但新种的柳树需对柳枝进行适当修剪,可能无法一下子有‘杨柳依依’的景观效果,希望大家给柳树一定的生长时间。”
  对此,网友纷纷对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听取民意,并且迅速反馈”点赞,称“西湖还是那个西湖,支持因地制宜的改变!”
  “面对几乎一边倒的批评,管理部门改正,实现了良好互动,这是好事。知错能改是善政,它好过面对舆论时强词夺理、用谎言掩饰或将错误进行到底的做法。据我所知,舆论发酵后,杭州相关部门连夜开会,检讨反思,承认错误,迅速采取改正措施。”舒中胜说。

“西湖还柳”
“断桥垂柳”一夜“回归”
依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看到杭州市民、游客及广大网友对“7棵柳树被迁移”反响很大,西湖景区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并于5月11日发布了一则情况说明,表示景区将尽一切努力,将大家心心念念的柳树补种回来。
  西湖景区还表示,今后,在对西湖文化景观进行保护提升与改造之前,将充分听取社会公众意见,让更多的市民游客参与到西湖的保护管理工作中来,真正打造属于人民的大公园。
  5月13日凌晨,虽然天空下着雨,但西湖景区北山街(断桥—保俶路段)仍然非常热闹,施工人员不停忙碌,将一棵棵柳树抬到湖边进行栽种。经过5小时紧张作业,当日凌晨5点,备受市民游客关注的北山街(断桥—保俶路段)沿湖7棵柳树全部补植完成。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表示,即日起将启动追责,调查履职不力、失职失责等问题并进行深入调查,依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针对此事,景区已深刻反省,后续将进一步强化审批流程和公示制度,把西湖建设得更有品质、更有魅力、更有文化。
  “被迁移走的7棵柳树,目前在余杭仁和苗木地里进行‘迁地保护’,希望它们能好好生长,将来回归到西湖柳树大家庭中来。”杭州西湖西溪管委会副主任陈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重新种植7棵柳树也是比较有讲究的,经过反复讨论斟酌才确定了种植方案。
  相较以往,景区将种植位置做了微调,错开了悬铃木生长空间,选择了两棵悬铃木的空隙位置。接下来,还会根据柳树的生长情况对悬铃木进行适当修枝处理,让柳树生长得更好。同时,还要结合实时监测,多方面综合评估柳树生长状况。“这些柳树也不是一日能成景,希望大家也给它们一些生长时间,相信不久的未来,美景就会回来。”

上好这堂民意课
一座城市的脉搏不在别处
而在每一份民意中

  传统和文化,继承自先人,理应由我们妥善保管看护、留给后辈。传承的前提,是形成珍视其价值的共识,也正是民意的凝聚。“城,以盛民也”,尊重民意、善用民意,既是城市发展的本质与核心要求,也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的关键。城市公共事务,时时处处涉及公众情感和利益,城市管理者更要聆听公众的声音、接受公众的监督。特别是基层微权力运行,要具备共情能力和敬畏之心,摆正心态、放下身段,方能赢得民众支持。
  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也会出现与一草一木“较过劲”的案例。回顾这些案例,初衷未必有错,却往往因为没有充分体察民意、听取民声,从而引发公众不满。
  在“西湖换柳”风波中,决策的初衷其实也是为了“护柳”,却存在“与市民间互动不足,听取民意不够”的问题。好在政府部门及时回应、纠正、致歉和反思,实现良好互动,“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
  十余年前,杭州西湖“还湖于民”之举留下美谈。如今,“还柳于民”也为我们上了深刻一课:一座城市的脉搏不在别处,而在每一份民意中。尊重民意、倾听民意,应该成为城市治理的基础。现代城市管理者一定要牢记“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的道理,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增加与市民的互动。
  

综合杭州日报、澎湃新闻、新华每日电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