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108岁马老“云寄语”:文学创作不要跟风追潮流
  • ·“马识途是文学史上被低估的一位作家”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马识途是文学史上被低估的一位作家”

专家学者研读《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

《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

阿来讲述马老“封笔”趣事。

  在中国当代文坛,马识途是一位风格鲜明、成绩卓著的实力作家,他的《清江壮歌》《夜谭十记》都是备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佳作。晚年的马老,老骥伏枥,凭借自己强大的记忆力,将青年时代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古文字课程上领受的教益,转化为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回忆录式的非虚构作品——《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
  5月13日上午,在川大江安校区举行第八届马识途文学奖颁奖典礼之后,一场关于《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作品的学术研讨会也顺利展开。
  来自四川大学、四川省作协、四川人民出版社的文学评论者、研究学者、作家教授、出版人,围绕《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深入剖析了这本书中体现出来的语言学、文字学、教育学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丰富价值。

“马老的根深深扎在一个一个方块字里”

  远在北京的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通过视频发来了他阅读《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的一段感受,“从中可以读到当年西南联大的课堂上,当年的先生们和学生们的精神风貌。我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热爱所感动。我想,对民族的爱、对国家的爱,可能最根本、最深邃的一个层面,就是对我们中国文字的热爱。我们看到像马老这样一个松柏长青的作家,他的根扎得有多深——深深地扎在一个一个方块字里。所以,这样一份甲骨文笔记,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现场参会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首先讲述了他跟马老来往的一件趣事。“几年前,马老的《夜谭续记》出版后,送给我一本。当时马老还写诗对外宣布他要封笔。我赶紧去他家看他,一看他的状态,不是要封笔的样子,就放心了。当时他跟我说,他还有一个很好的故事,只是自己没有精力写,希望我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我说,您怕是封不了笔,还是您自己来写吧。在这之后,他又出了两本书,一本是《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另外一本就是《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

甲骨文笔记凝聚着“初心”和“童心”

  《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中,马老记述了当年他和他在西南联大的老师们研究古文字的诸多生动情形。阿来说,“在当时那种时代状况下,他们能执着于对古文字的根源探索,体现出的是一种对文明之根敬畏的初心。书中透露出的学生与先生之间的友谊往来,殊为珍贵。”
  阿来提到的“初心”,让在场的多位教授深有共鸣。周维东教授认为,马老以如此高龄,写这本书,“除了传达出一些语言学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他想要传达出一种讯息:希望学生不要去追潮流,而是要老老实实学知识。此外,这虽然不是一本专门写甲骨文的学术专著,但是马老分享了自己学习甲骨文的心得感受,让我们看到他当年跟老师之间的互动,学习知识的纯粹、执着。所谓立德树人,这对我们今天教育工作者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姜飞教授表示,“很多人都以为,讲知识做学问都是比较枯燥的,但其实,做学问需要理性和逻辑,但绝对不是艺术感性迟钝的借口。学问做得好,往往会有一种艺术的美感,像马老在这本书中记录的对一个字的解释,是多么美啊。”姜飞还提到,他从马老的笔记中读到“文化的初心、求知的童心”,是高级的学术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康宇辰是川大文新学院的专职博士后,她也提到,从马老的书中可以看到,当时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践行着“读书不忘救国 救国不忘读书”的信条,拥有着“纯粹的高级的快乐”,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产。

马老的“笔记”经得起专业的学术考究

  《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虽然不是专业的学术著作,但里面记载的文字学知识,是经得起专业的学术考究的。
  川大文新学院研究语言学、训诂学的雷汉卿教授就提到,“跟社会上作者自己发挥解释的那种文字学普及作品不同,马老这部作品里记载的文字学知识,是很正统的,对我们进行语言学专业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帮助。比如书中马老所回忆记录下来的唐兰先生在西南联大课堂上所讲内容,在唐兰目前留存的著作中都看不到。马老的回忆式记录,就是非常珍贵的独家内容。此外,马老在书中记录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段关于音韵学的话,对于我们现在研究中国南北语音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材料。”
  雷汉卿教授还提到,阅读《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让他想到,其实可以在大学里开甲骨文的通识课程,“马老的这本书,就直接可以当甲骨文的通识教材,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热爱甲骨文。”
  马老的外孙刘晓远作为家人代表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他在发言中说,自己不是研究文学的,也不是研究文字学的,“所以参加这个研讨会,有点诚惶诚恐。”不过,他愿意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本书,“爷爷这本书本来也不是学术类的专业著作,而是适合大众读者,具有科普性质。”

“马识途是文学史上被低估的一位作家”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院长、学者李怡主持了这场研讨会。作为一名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专家,李怡首先提到,“据我所知,举办一位108岁作家所写的文字学作品的研讨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应该是此前没有过的。有文字学著作的作家,我能想到的有郭沫若、陈梦家等人,但他们似乎也没有开过类似的研讨会。所以今天我们开这个研讨会,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
  在《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中,李怡读出了当时的西南联大师生们对国家命运、民族走向的关切,以及对知识、文明之根的那种渴望和追求。“这是一本甲骨文笔记,也可以说是一部知识分子正气史、骨气史。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天地无私心里宽的境界,看到士人做学问的冷静和从容。反观今天,在疫情阴霾久久不去的世界,对我们该如何自处,都是深有启发的。”
  社会上不少读者是通过姜文改编马识途作品所拍的电影《让子弹飞》才知道马老和他的《夜谭十记》,对此李怡坦言,“心里不是滋味。我认为,马识途是文学史上被低估的一位作家。他在理性的文字研究和感性的文学创作两个领域都能胜任,有打通界限、横跨多学科的能力,这里面所蕴含的精神秘密耐人寻味,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深究。”

出版方透露:
马老没封笔,
还在写下一部应该是长篇小说

  身为《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出版方,四川人民出版社黄立新社长回忆起这本书出版前的一些细节:“2021年1月22日,我们去马老家,他拿出手稿承诺给我们出版,我们深受感动。马老治学非常严谨,还雷厉风行,在整理出版《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手稿的过程中,我们把需要处理的几十个问题交给他。当时107岁的马老拿着放大镜,一个个地查证批注,不到一周就处理完了。马老这么一个大家,很谦逊,毫无名人架子。”
  黄立新说,由于这本书中的笔记内容是马老靠着记忆打捞出来的,马老曾谦虚表示,担心一些知识如果不准确,会不会贻笑大方,“其实马老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甲骨文专家李宗焜教授对内容进行了审读,其中的文字学知识经过专业学术圈的认可。而且,这本书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更像是一部马老在西南联大的求学口述史,具有不可复制的史料价值。”
  黄立新还透露,马老目前并没有封笔,他还在写,“应该是一部长篇小说,我们还会一直跟踪马老的新作,也请大家持续关注四川人民出版社与马老著作出版的互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人物图片由川大文新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