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中国社科院数字媒体研究专家黄楚新寄语封面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资料图)
5月4日,封面新闻客户端迎来6周岁生日,同时上线了全新的8.0版本。改版后的封面新闻客户端呈现更加清新、简约的美学风格。
“封面新闻客户端是媒体融合转型的探索者、先行者、领跑者,6年来获得的多项成绩广受大众好评和业内认可,已成为行业典范,且步履不停,一直在前进之中。”5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对封面新闻的发展方向给予高度肯定,并送上殷切寄语。
记者:在您的观察里,封面新闻客户端具备怎样的特色?
黄楚新:封面新闻以前沿科技为核心驱动,以原创为显著特征,借助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写作、兴趣推荐算法,坚持“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故事优先”发展战略,6年来,其新闻作品展现了诸多特色和亮点。例如,新闻智媒编辑部在两会报道中打造了多个交互新闻产品,广受好评,提升了新闻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元宇宙”NFT热点刚刚出现,封面新闻随即推出了“国家公园·东北虎”数字藏品,充分体现了对技术的敏感性和新闻生产的技术创新意识。
记者:改版后的封面新闻客户端精选频道将全面聚焦自身原创优质内容,突出展示一直在路上的封面新闻记者记录时代的恢弘巨变,也关注个体的温暖故事。对此您有何评价?
黄楚新:封面新闻记者基于自身所处的领域发挥优势,生产内容,遵循专业媒体机构的内容生产机制。记者的内容创作本身就具有高门槛:不仅要求具备知识或资历,还要求有职业身份,能够生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媒体+”内容。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机器新闻生产的规模日渐扩大,但不可忽视或削弱记者群体在新闻生产的作用及价值,应将二者优势充分结合,培养全媒体记者,强化媒体的自我“造血”功能。记者奔走在新闻现场,在非二进制算法机制下进行多角度的新闻报道,有助于打破信息茧房的封闭与束缚。
在当前信息泛滥、知识爆炸的时代,记者生产的内容兼具专业性和公信力,既能满足用户对多元、优质、原创信息的需求,同时能够积累用户的信任和依赖。要用好记者这支队伍,激励记者做好时代的见证者、历史的记录者,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感受时代脉搏,关注社会个体,积极地、持续地、有力地创作出更多集聚温度、深度、厚度的新闻作品。
记者:改版后的封面新闻客户端新增“热搜”频道,跳出“热度即热搜”的思维定式,通过主流价值算法,更好地实现“优质热点精准达”。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黄楚新:封面新闻勇于求变,跳出“热度即热搜”的思维定式,跳出了流量的桎梏,体现了更高的格局与站位。打造主流价值算法,确保算法价值观对大众的正向引领,做到了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有利于巩固新闻舆论阵地,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打造网上网下“同心圆”。
此外,这一有力举措,有助于维护互联网空间清朗,有助于治理流量乱象等问题,在现阶段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在业内具有推广意义及可取之处,应当成为行业新的风向标。
记者:您心中的新闻资讯APP是什么样的?
黄楚新:理想的新闻资讯APP应该是:坚守主流价值观,平衡宣传与产业的二元属性;界面排版简洁明了,应用快捷,使用轻便,营造纯净清爽的阅读体验;信息源丰富,具有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全方位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运用智媒技术增强新闻可视化、数字化,积极推出原创产品,注重用户交互性;具有新闻资讯、热点头条等内容精选和版块分类,有全面的信息搜索功能。
记者:就您看来,封面新闻接下来应该重点注意的发力点是什么?
黄楚新:封面新闻客户端是媒体融合转型的探索者、先行者、领跑者,6年来获得的多项成绩广受大众好评和业内认可,已成为行业典范,且步履不停,一直在前进之中。改版后的封面新闻客户端,在保持原有优势与长处的基础之上,要不断缩短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想用户之所想,解用户之所需。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生产流程再造,各种新的内容生产模式不断涌现,信息渠道纷繁复杂,封面新闻应加强信息的筛选、甄别,严格把关信息产品的质量,以确保客户端推送的全部内容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和及时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秉持“全媒体”思维,打造“智慧媒体APP”。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的新闻信息服务。不断拓展“新闻+政务商务服务”经营模式。
技术创新是媒体融合转型的底座,保证技术与信息的适配度与贴合度,才能更好地为内容与产品赋能。以技术手段强化媒介与用户之间的连接,生产大众喜爱的内容,注重新闻产品的口碑和公信力。
希望封面新闻以此为新起点,把握媒体深融新契机,实现转型新突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