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村种植脆红李上万亩
王朝训在为果树梳果。
王朝训的家庭农场。
4月15日,下了几天雨的天空慢慢转晴,54岁的家庭农场主王朝训走进自家的果林里,开始为果树疏果。
王朝训是泸州市古蔺县金兰街道天堂村人,这个村子盛产脆红李,每年一到李子成熟的时候,村里面比城里还闹热。来自贵州、广西、重庆等地收水果的车辆,成天络绎不绝,加上果林里帮忙采摘李子的村民,每天都有上千人忙碌在天堂村的果林里。
王朝训一家四口,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成都工作,家里就只有他跟妻子两人。从2011年开始,王朝训利用自家的四亩多地,开始种植脆红李,三年挂果,五年全面盛产,加上王朝训流转的周边其他村民的土地,他一共种植了60余亩脆红李。每亩脆红李能挂果四五千斤,高产的时候一亩能达到七八千斤,市场好的时候,每斤能卖两元钱,王朝训一年的收入在60万元以上。
天堂村虽然离古蔺县城仅有30余分钟车程,但以前山高、路险、耕种难,村民们对这个与县城近在咫尺的村庄,“想说爱你不容易”。
以前的天堂村,村民们一日三餐仅能靠玉米、红薯、土豆等充饥,村名虽叫“天堂村”,但他们却过着与“天堂”大相径庭的生活。
在老一辈的天堂村村民口中,流传着这样两句顺口溜:好过沙子湾,有田无水掺,想吃大米饭,水井都舀干;好过花果园,有水又无田,想吃大米饭,小水拜新年。(注:沙子湾和花果园是天堂村的两片聚居地。小水即今古蔺县彰德街道小水村,有水有田,原来是古蔺县最富有的村。)以前,天堂村的村民想种植水稻吃上大米饭,除了靠天上下雨外,就只能用井水浇田。
以前的日子过得如此艰苦,为什么这个村还叫天堂村呢?
记者从天堂村文书宋思强处了解到,清朝末年,村里有个教书先生宋国圣,他为了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主持在村里面修了个天堂庙,后来这里就被叫做“天堂村”。
王朝训家的脆红李已经种植了11年,日常管理主要是保花、疏果、剪枝、追肥等。4月15日,记者跟随王朝训来到他家的果林里,这些天正是为果树疏果的时候,而这些果树的日常管理,都是王朝训夫妻两人在干。
疏果,就是在果子还小的时候,把树上长相不好、结得太密的果子给提前摘掉,留下大约三分之二的果子,这样才能保证李子成熟以后个头大、颜色亮、口感好。
“之所以不请人帮忙,是因为周边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果林,他们都要忙自家果林里的活。而如果请外面的人来帮忙,还需要慢慢教。”王朝训说。
除了种好自家地里的脆红李,王朝训还免费传授技术给村里的村民。他带领的农户如今有100余户,虽然没有成立合作社,但他们技术共享。王朝训建立了微信群,什么时候有什么病虫害,要用什么药,他会在群里吼一声,大家都会积极行动起来。他传授技术,从来不收费。“有人劝我收点费用,但我觉得交流技术也不稀奇,只要大家把种植干好,让果子的品质提升,这就是好事情了。”王朝训的想法朴素、简单,他说,大家都把脆红李种好了,村里的名气就能越来越大,来买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大家都能多挣钱。
如今,天堂村种植脆红李上万亩,整个古蔺县也因为大面积种植脆红李而名声在外。
朴实、勤劳、“好听话都不会说一句”的王朝训,一辈子在家里勤快务农。
“从十七八岁起我就在家种植烤烟,一种就是二十多年。”王朝训说,种烤烟时,家里每年能有10来万元的毛收入,但因为每家每户都要自建烘烤房,再加上要买燃料、肥料等,成本不低,于是他开始思考种植新的经济作物。
“2011年,我看到邻村有人种植了脆红李,成熟的时候,城里人直接来到地里采摘,七八元钱一斤,我就动了心,开始自己尝试种植。”王朝训说,大面积种植果树,最首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他边学习边摸索,在种好自家脆红李的同时,还指导其他村民种植脆红李1000亩以上。“如今,周边东新镇、皇华镇、石宝镇等的种植户,也会找到我这里来交流、学习,因为脆红李种植多了以后,病状会越来越多,如果管理不够细致、技术跟不上,就会导致挂果率不高,或者李子的口感变差,最终影响种植收入。”
五年前,古蔺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大家到陕西参加了一个星期的培训,几乎每一节课都提到要改变观念、要团结。王朝训说,这两点让他受益最深,“观念都没改变,你还做什么事呢?”王朝训尽管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却凭借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劲头,不断提升自身的种植管理技术,其种植的水果产量和品质也不断提高。现在,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村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攀升,这个叫了70余年的“天堂村”,终于名副其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