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少年派-
A15少年派
  • ·炸花花,一直都在
  • ·斗草的快乐
  • ·昂起头最美
  • ·我和多肉
  • ·临春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炸花花,一直都在

  

成都教科院附属学校八年级11班谢宇佳
  清晨,耳边响起鸡鸣声,待我睡眼朦胧地走到院子里时,大人们早已开始了春节的一系列繁琐“工作”。
  仿佛成了老家的一种习惯,春节期间家人总会炸花花。此时,“清闲”的我就成了姥姥的“小跟屁虫”,看着姥姥准备食材,寸步不离地盯着她忙活。
  擀面总是最有趣的,其关键在和面,姥姥用灵巧的手在面粉上淋水、搅拌,再淋水、再搅拌,反复搓揉,直到面粉变成光滑的面团。趁姥姥转身找擀面杖的间隙,我总会用小手在光滑的面团上按几个小小的手印,然后再满足地看着自己的“杰作”。这时免不了被姥姥沾满面粉的手刮一下鼻子,“再摸就把你的脸画成小花猫哦”,听了姥姥的话,我只好在旁边乖乖看着。
  随后,姥姥再往面团上撒一些干面粉,用擀面杖两端在光滑的面团上滚来滚去。随着“魔棒”的挥舞,圆滑的面团躺在案板上,变成大大的面饼。姥姥将面饼对折,层层叠加,切成正方形,剩下那些边角料就是我发挥想象的道具了,童年的天马行空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等炸花花下油锅的时候,我和小朋友们学着大人的模样,往灶里放柴火。每个被烟灰呛起身的小孩儿都灰头土脸,指着彼此的脸“咯咯”笑上好半天。
  等到大人将炸好的花花端上桌,眼尖的我一眼便发现那些自己做的“四不像”作品,怕小伙伴抢去,我总是一把将它抢来,不顾刚出油锅的高温,一口吃下。
  后来,因为学习繁忙,春节时我很少再回老家,但还是抵不过味蕾的召唤,处处寻找炸花花,各种颜色和形状的都尝试过,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又是一年春节,按照惯例,姥姥的炸花花一定是少不了的,可隔着那么远的距离,感觉一切都遥远了。突然,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自己动手试试呢?心动不如行动,在味蕾和情感的双重召唤下,我央求母亲教我做炸花花。母亲的擀面技术通过姥姥的调教,也是一流的。擀面杖在她手里像施了魔法,不一会儿平整的大面饼便做成了。
  切方块、翻成花、压花心、下油锅,我有模有样地学着母亲的姿势,和弟弟妹妹们忙得不亦乐乎。出油锅后,炸花花“盛开”于青瓷盘中,我迫不及待地拿上一个,轻咬一口。外皮酥脆、内心柔软的炸花花让母亲和几个姑姑赞不绝口,我从心底涌出满满的自豪感。
  我做的炸花花,没有传承到精湛的手艺,更炸不出那独特的味道,但我会把炸花花继续做下去,因为它不仅是美食技艺的传承,更是亲情厚爱的传递。
  (指导教师王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