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3月7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发
埃菲社记者:您认为中俄日益密切的关系以及乌克兰危机是否会影响中国同欧洲的关系?
王毅: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双方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基础上开展对话合作,将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提供更多稳定因素。
中欧合作去年取得积极成果,我仅举两个例子。中国和欧盟贸易额首次突破8000亿美元,充分说明中欧经贸关系高度互补。去年中欧班列开行15000多列,同比增长29%,为推动国际抗疫合作,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促进全球经济复苏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有些势力并不愿看到中欧关系稳定发展,编造所谓“中国威胁”,炒作对华竞争,鼓吹“制度性对手”,甚至挑起制裁和对抗。中欧双方对此都应高度警惕。中欧合作历经几十年风雨,植根于坚实的民意基础、广泛的共同利益、相似的战略诉求,具有强大韧性和潜力,任何势力都不能也无法逆转。
中方始终从战略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欧关系,中国的对欧政策保持稳定坚韧,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我们将继续支持欧洲独立自主,支持欧盟团结繁荣。同时,我们也希望欧洲形成更为独立、客观的对华认知,奉行务实、积极的对华政策,共同反对制造“新冷战”,共同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联合早报》记者:中国如何评估“印太地区和印太四国”的概念,它会对本区域造成什么影响?
王毅:美国的“印太战略”正在成为集团政治的代名词。美方打着促进地区合作的旗号,玩弄的却是地缘博弈的把戏;高喊要回归多边主义,实际上却在搞封闭排他的“俱乐部”;声称要维护国际规则,却试图另搞一套自己的“帮规”。从强化“五眼联盟”,到兜售“四边机制”、拼凑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收紧双边军事同盟,美国在亚太地区排出的“五四三二”阵势,带来的绝不是什么福音,而是搅乱地区和平稳定的祸水。
“印太战略”的真正目的是企图搞印太版的“北约”,维护的是以美国为主导的霸权体系,冲击的是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架构,损害的是地区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这股逆流与地区国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共同愿景背道而驰,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亚太是合作发展的热土,而不是地缘政治的棋局。中国始终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对于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倡议,我们都表示欢迎;对于挑拨地区对抗、制造阵营对立的主张,我们都坚决反对。中方愿同各方一道,明辨是非,坚守正道,抵制“印太”对抗“小圈子”、共筑亚太合作“大舞台”,携手迈向亚太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记者:您能否介绍全球发展倡议推进落实的最新进展?
王毅:疫情严重冲击全球发展进程,发展中国家尤其遭受重创。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目的是呼吁各国重视发展问题,形成合力,共迎挑战。
倡议最核心的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最重要的目标是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倡议高度契合各方需要,迅速得到联合国以及近百个国家的响应支持。今年1月,“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首次会议,逾百个国家和2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齐聚一堂,为落实倡议凝聚了更广泛国际共识。
中方一向认为,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我们愿同各方一道,从四个方面推动倡议逐步落地:
一是对接重点领域。聚焦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尤其是减贫脱贫、粮食安全、经济复苏、就业培训、教育卫生、绿色发展等推进务实合作,助推2030年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二是对接各国需求。秉持开放包容的伙伴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欢迎各方结合自身实际需求或优势资源灵活参与。
三是对接合作机制。愿与所有感兴趣的国际和地区组织尤其是联合国系统携手合作,同小岛屿、内陆、最不发达国家发展进程协同增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全球合力。
四是对接各界伙伴。重视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专家智库、媒体等在落实2030年议程中的作用,欢迎各方建言献策、积极参与。
共同社记者: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方如何看待新时代的日中关系?
王毅: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也是双方总结历史、共创未来的重要契机。50年前,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为了实现中日和平友好,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作出邦交正常化的重大决断。50年来,双方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为两国人民带来重要福祉。去年两国领导人就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下步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中日关系依然面临一些分歧和挑战,特别是日方国内总有一些人不愿看到中国快速发展,不希望看到中日关系稳定。在此,我愿向日方提出三点忠告:
首先是要不忘初心,把握好两国关系的正确方向。切实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和精神,践行“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相互支持对方和平发展”的重要共识,确保两国关系始终沿着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
二是要重信守诺,维护好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历史、台湾等重大敏感问题事关中日的互信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希望日方在这些问题上恪守迄今所作的一系列郑重承诺,避免再给两国关系带来严重冲击。
三是要顺势而为,共同开创两国关系的广阔前景。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取代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冷战结盟、地缘对抗那一套早已不得人心。日方应顺势而为,而非逆流而动,不要为他人做火中取栗的事情,也不要走上以邻为壑的歧途。真正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日本应有的贡献。
中新社记者:过去一年,外交部为帮助海外中国公民纾难解困做了大量工作。今年外交部在践行外交为民宗旨方面将采取哪些新举措?
王毅:过去一年,对于广大海外中国公民来说十分不容易,全球疫情、自然灾害、政局动荡、军事冲突,随时威胁着海外同胞的安全,更牵动着祖国人民的心。海外同胞一时回不了家,我们就把家的温暖带到他们身边。一年来,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全力以赴,在全球范围推进“春苗行动”,为生活工作在180个国家的数百万名中国同胞接种疫苗。12308热线24小时守候,全年受理50多万通求助来电,处理领事保护与协助案件超过6万起,成功营救数十名被绑架的中国公民,全力维护海外同胞的生命安全和正当权益。去年国庆前夕,经过不懈努力,被非法拘押一千多天的孟晚舟女士终于平安回国,一句“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道出了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为民服务,为民解忧,是外交工作的应尽之责。中国外交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做广大老百姓的贴心人,做海外同胞利益的守护人。
今年我们将集中做好三件事:
一是打造“智慧领事平台”,推出更多“指尖”上服务项目,完善数字化、全天候领事服务。
二是构建“海外平安中国体系”,强化海外安全风险预警,指导境外企业加强安防建设,为海外同胞提供更有效、更及时的安全保障。
三是推出“健康畅行计划”,打造升级版的中外人员往来“快捷通道”,推出增强版的“国际旅行健康证明”,助力安全、健康、便捷的跨国旅行。
韩联社记者:中方为重启朝鲜半岛核问题政治解决进程有哪些方案?韩中今年迎来建交30周年,中方对发展韩中关系有何看法?
王毅:中国有句老话,治病须治本,纠错要纠根。半岛问题的“根”,在于朝鲜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长期得不到消除,朝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解决半岛问题,需要各方相向而行。2018年以来,朝方采取了一些旨在促成对话的举措,却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不符合各方已形成共识的“行动对行动”原则,导致本已严重缺失的朝美互信雪上加霜,也使得各种对话提议沦为空洞的口号。
我们注意到,美方最近公开声明对朝没有敌意,愿意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这值得肯定。但下一步形势往哪里走,很大程度取决于美方怎么做,是真正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还是继续把半岛问题当作地缘战略的筹码。
中方再次呼吁美国采取实际举措解决朝鲜的合理安全关切,与朝方建立起基本互信。各方按照“双轨并进”思路和“分阶段、同步走”原则,不断推进半岛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中方愿意继续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作出应有的努力。
关于中韩关系,中韩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友好邻邦。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韩国也有句俗话叫“三个铜板买房屋,千两黄金买邻居”。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30年来,中韩关系经受了各种风云变幻考验,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事实证明,中韩之间不是对手,而是利益交融、优势互补、潜力巨大的合作伙伴。我们愿同韩方以建交30周年为契机,弘扬友好传统,深化互利合作,更好实现共同发展。
《环球时报》记者:美方去年召开的“领导人民主峰会”被公认不成功,但美方仍宣布今年举办线下“民主峰会”。请问中方打算如何应对?
王毅:去年,美国打着“民主”的旗号举办所谓“民主峰会”,将世界上将近一半的国家排除在外,公然以意识形态划线,在世界上制造分裂,这本身就是对民主精神的践踏,再次举办这类峰会更是不得人心。
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今年1月,全球知名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高达91%,蝉联全球第一,达到10年来的新高。哈佛大学也曾连续多年得出类似民调结论。世界认可中国的民主,我们更对自己的道路充满信心。
人类文明的花园丰富多彩,各国的民主也应百花齐放。按照美国模式划定“民主标准”的做法恰恰是不民主的表现。打着“民主”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只能使人民遭殃。唯我独尊不仅不是民主之义,而且还是民主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