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发
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王毅: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同大家再次见面。对世界来说,今年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头。新冠肺炎疫情仍未彻底战胜,乌克兰危机又接踵而来,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动荡。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各国需要的是团结而非分裂,是对话而非对抗。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将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同所有爱好和平、谋求发展的国家一道,加强团结合作,携手应对挑战,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世界开辟光明和美好的未来。下面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路透社记者:俄军在乌行动已经扩展到非军事设施,中方是否能作更多努力解决冲突?
王毅:在乌克兰问题上,我们始终本着客观公正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表明主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原因错综复杂。解决复杂问题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而不是火上浇油、激化矛盾。中方认为,要化解当前危机,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照顾当事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必须坚持通过对话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必须着眼地区长治久安,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
当前,国际社会应聚焦两大问题继续努力。
第一,要劝和促谈。中方在这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一直同各方保持密切沟通。冲突发生第二天,习近平主席应约同普京总统通话时,就提出愿看到俄乌双方尽早和谈。普京总统也作出积极回应。俄乌双方已经谈了两轮,希望即将开启的第三轮谈判能取得新的进展。中方认为,形势越紧,和谈越不能停止;分歧越大,越需要坐下来谈判。中方愿继续为劝和促谈发挥建设性作用,也愿在需要时与国际社会一道开展必要的斡旋。
第二,要防止出现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中方愿就此提出六点倡议:
一是人道主义行动必须遵守中立、公正的原则,防止将人道问题政治化;
二是全面关注乌克兰的流离失所者,帮助其得以妥善安置;
三是切实保护平民,防止乌境内出现次生人道灾害;
四是保障人道援助活动顺利、安全开展,包括提供快速、安全、无障碍的人道主义准入;
五是确保在乌外国人安全,允许其从乌克兰安全离开,并为其回国提供帮助;
六是支持联合国在对乌人道援助方面发挥协调作用,支持联合国乌克兰危机协调员的工作。
中方愿为克服人道主义危机继续作出自己的努力。中国红十字会将尽快向乌克兰提供一批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
凤凰卫视记者:国际社会担忧世界再次面临分裂和对抗的风险,形成新的冷战,对此您怎么看?
王毅:当今世界确实很不太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一幕幕向我们展开。个别大国为了维护霸权地位,重拾冷战思维,制造阵营对立,进一步加剧了动荡与分裂,让本来就问题缠身的世界雪上加霜。
我们应该怎么办?中方坚定认为,正确的出路就是在多边主义旗帜下加强团结合作,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
当务之急是维护和平。和平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摒弃独享安全、绝对安全的想法,坚持通过谈判停止冲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通过合作增进互信,共同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第二是促进团结。世界因多样而精彩,差异不应成为对抗的理由。我们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反对霸权强权,反对集团政治,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三是坚持开放。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能被地缘竞争所割断。我们要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坚定维护自由、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拆掉“小院高墙”,共建开放市场。
第四是加强合作。面对全球性挑战,没有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我们必须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加强沟通协调,凝聚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中国始终代表着稳定性和正能量,始终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上。我们将继续胸怀天下、担当尽责,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道,合力谋发展,一起向未来。
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记者:西方对俄罗斯日益增长的集体制裁压力将如何影响俄中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王毅:中俄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彼此最重要的紧密邻邦和战略伙伴。中俄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关键的双边关系之一,我们的合作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去年,双方共同纪念《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在日趋复杂的国际战略环境下,这一条约所承载的世代友好、合作共赢理念,不仅对中俄双方,而且对世界各国都具有十分积极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我愿强调指出,中俄关系具有独立自主价值,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之上,更不受第三方的干扰和挑拨。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国际关系的创新。不久前,两国共同发表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清晰无误地向世界表明,我们共同反对重拾冷战思维,反对挑动意识形态对抗,主张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中俄关系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逻辑,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两国人民的友谊坚如磐石,双方的合作前景广阔。不管国际风云如何险恶,中俄都将保持战略定力,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推向前进。
新华社记者:近日,中国从乌克兰陆续撤出了多批中国公民。您能否介绍有关情况?
王毅:随着乌克兰局势不断紧张升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牵挂每一位在乌同胞的安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多次过问,要求全力确保中国公民的安全。外交部启动领事保护应急机制,与乌克兰、俄罗斯及周边国家保持外交沟通,并向在乌同胞发出安全预警和提醒。
现地局势发生突变后,我们组织在乌同胞抓紧安全避险,为遇到困难的同胞及时提供帮助。同时,抓住战局中出现的时间窗口组织紧急撤侨行动。驻乌克兰使馆、驻敖德萨总领馆外交人员多次深入火线,为中国公民撤离打开安全通道。中国在乌克兰各个邻国的使馆也昼夜运转,全力安置转运我国同胞。国内各部门、各地方密切协调,迅速派出多架包机,从欧洲陆续接回离乌公民。
在组织中国公民避难和撤离过程中,乌克兰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友好协助,俄罗斯、摩尔多瓦、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白俄罗斯等国也提供宝贵支持,体现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我谨代表中方,向各国政府和人民表示衷心感谢!
在撤侨行动中,我们在乌克兰和周边国家的华侨华人、留学生、中资机构全面动员,互施援手,再次体现了中国人患难与共的传统美德,我也要向同胞们表示诚挚的慰问。
目前,还有一些同胞由于当地局势和个人原因仍然留在乌克兰,我们时刻挂念着他们,与他们随时保持联系,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世界并不太平,有一位网友留言表示,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但很幸运有一个和平的祖国。外交为民永远在路上。我们愿继续用行动告诉每一位海外同胞,无论什么时刻、无论身处何方,你的身边有我们,你的背后是祖国!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美国两党在加强与中国全面竞争问题上已达成共识。您是否担心美中关系会持续恶化?
王毅:去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举行视频会晤并两次通话,双方在多个层级也开展了对话交往。美方领导人和一些高官相继表示,美方不寻求“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的体制,不寻求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对抗。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四不一无意”的表态始终飘浮在空中,迟迟没有落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美方仍不遗余力地对中国开展零和博弈式的“激烈竞争”,不断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攻击挑事,接连在国际上拼凑打压中国的“小圈子”,不仅伤害两国关系大局,也冲击和损害国际和平稳定。这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讲信誉国家所做的事情。中国作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我们完全有权利采取必要措施坚定捍卫自身的正当权益。
中方认为,大国竞争不是时代主题,零和博弈不是正确选择。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中美两个大国如何找到正确相处之道,既是人类社会没有遇到过的课题,也是两国必须共同解开的方程式。
今年是“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回首历史,中美双方本着求同存异精神,以合作代替对抗,造福了两国人民,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繁荣。展望未来,双方应当重拾融冰初心,重整行装出发,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三原则”替代竞争、合作、对抗的“三分法”,推动美国对华政策重回理性务实的正轨,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