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要闻-
A8要闻
  • ·加力加劲工作 信心百倍求发展
  • ·我是“天宫”小管家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我是“天宫”小管家

——揭秘中国空间站物资管理分系统设计团队

中国空间站物资管理分系统研发团队部分成员。受访者供图

  

我和我的天宫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2021年是中国航天事业极速发展的一年,随着天和核心舱完成在轨测试、天舟货运快递安全抵达、航天员入住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的新时代。
  对于四川航天而言,2021年也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位于成都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七院七部(简称七院七部)研制的物资管理分系统,经受住了考验,得到了航天员的一致好评。作为中国空间站15个分系统中“最年轻”的分系统,物资管理分系统被大家形象地称为“小管家”。
  “小管家”把“天宫”管理得井井有条,这些功能和设计是怎样实现的?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我和我的天宫”系列报道组走进七院七部,为你揭秘背后的故事。

货物五花八门三大场景管理好

  天宫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后,货物变得五花八门,既有航天员在轨生活所需的食品、服装、饮水、空气、医疗用品等消耗类物资,又有科研设施设备,只有管理好这些物资,才能真正管理好太空家园。
  “最初,我们调研了国际空间站的物资管理,发现其缺乏成熟的体系,存在找不到东西或找一个东西耗时很长的情况。为了最大程度节省我国航天员的时间和精力,大家决定研发一套物资管理系统。”七院七部负责物资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开发的尹羿说,开发时主要设想了3个场景:取用场景、转运场景和清点场景。
  取用场景,指的是货物从货船运到核心舱后,航天员通过手机软件扫码取货的场景。“就像我们在超市,拿到哪个东西,只需扫码,就能将取用的物资记录下来。”尹羿说。
  转运场景更多涉及地面对物资的规划布置,根据系统对物资情况的记录,规划好航天员的吃穿用度。“比如航天员这周要吃的食品、穿的服装以及卫生用品,我们都要提前规划好,然后再告诉航天员去哪里拿。”尹羿说。
  而清点场景则是在物资大规模使用后,由航天员对物资查漏补缺统一清点,通过清点过程,可以发现漏掉的物资和放错的物资。“通过这3个场景的系统设计,地面工作人员可以清晰知道,每类物资还剩多少,以及物资的特定位置,从而指导物资补给,也可协助航天员找一些急需物品。”尹羿说。

热门技术“搬”上天找东西省时又省力

  借鉴现代物流所涉及的物资管理系统,在太空中运用了哪些新技术?
  “在地面仓库找货物很方便,但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大部分活动耗时都较长,因此需要运用RFID技术将流程变得更简洁。”尹羿说。
  据了解,RFID技术作为时下热门的自动识别技术,使物体之间可以通过无线电波不接触快速交换和存储信息,被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门禁管制等领域。“手持RFID读写器,进入一定范围内,读写器就会告诉你,这个货包在附近,这对于去寻找和录入位置有差异的物品十分有效。”尹羿说。
  虽然这项技术在地面已成熟运用,但“搬”上太空却面临不少挑战,光软件就更新了10个版本,一些硬件技术也因为在空间站运用而要求更高。“设备需要的抗干扰能力要强,电池也需要经历严格实验确保使用安全性,还有一些元器件需要小型化。”七院七部负责电气总体设计的谭平说。

未来运用智能技术解放航天员的双手

  目前,中国空间站里的物资还需要航天员手动进行记录整理,但设计师们已经在考虑,下一步运用智能识别技术自动对物资进行扫描统计,这项技术的应用将最大程度解放航天员的双手,从而让航天员能更专注于其他工作。
  谭平介绍,现在这项技术运用在空间站里主要受限于两点:首先,智能识别需要准确认识各类物品的图像,而区别于地面常规物品的识别,空间站涉及的物品都不是常见的,缺少成熟的算法,所以需要更多的机器学习过程;其次,空间站舱内一些位置灯光较暗,加上摄像头的成像和视野问题,也会对图像识别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未来最理想的情况是,航天员吃完一顿饭,系统能自动识别读取到你消耗了哪些物资。航天员还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寻找物品。”谭平说。在他看来,随着未来空间站承担的科研任务越来越多,“小管家”会越来越繁杂。

  吴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邹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