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要闻-
A7要闻
  • ·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该如何破题?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该如何破题?

  张志和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外事侨务委员会委员,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专职副局长、党组成员,四川大熊猫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长江
  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大熊猫国际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任

  王鸿加
  省人大代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总规划师

大熊猫“登高”。张志和摄

  

两会圆桌会
代表、委员支招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1月20日,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100天。
  省两会期间,作为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背后是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珍视与行动。
  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该如何破题?四川有着怎样的责任与使命?作为目前保护最成功的旗舰种之一,大熊猫的保护对于其他物种有何启示?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如何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建设?
  在代表、委员热议间,由大熊猫国家公园出发,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外延的拓展,正跋涉在更具时代性的探索中。

破题“高质量”
保护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如何理解“高质量”?
  张志和:要理解什么是高质量建设,就要回到设立国家公园的初衷。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指出,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
  对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我认为从现在到未来,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要继续推进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法规保障、创新和落实管理体制机制、以科技为支撑的有效保护,同时还要做好社会发展与全民共享,才能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
  王鸿加: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面积2.2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1.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7%,所以在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中,四川将起主体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其中的“高质量建设”就是对我们提出的明确要求。目前来看,首先,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是体制机制上的创新。2017年启动试点以来,我们将原有的几十个各种类型的保护地整合起来,修复受损栖息地,将碎片化的栖息地串联成片,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完整的国家公园,管理也从过去的“九龙治水”变成现在的“一块牌子”,由一个机构统一管理。4年试点,我们完成了廊道植被恢复68平方公里,现在,在多个廊道都监测到了野生大熊猫的活动轨迹。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就是要保护好这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同时协调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目前,总规的初稿已完成,其中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对此,我们要按空间管理的不同要求,严格实行分区管控;同时加强生态系统修复,进一步提升大熊猫国家公园完整性。
  记者:作为目前保护最成功的旗舰种之一,大熊猫的保护对其他物种保护有何启示?
  王鸿加: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的不仅是大熊猫,而是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在四川试点区域内,就有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随着大熊猫的保护而得到“伞护”。在不同生态类型中选择伞护物种,通过对伞护物种的保护,可起到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目的,这就是大熊猫保护带来的启示。比如在高原地区,我们针对雪豹进行保护的同时,也保护了其他同域分布的野生动植物。

是“保护使者”
唤起大家对于生命共同体的意识

  记者:什么是大熊猫文化?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对于物种保护有着怎样的意义?
  张志和:大熊猫文化是基于大熊猫的生物学基础、美学价值、生态学价值、科学价值和产业价值而产生的,这也是大熊猫文化的内涵所在。当你深入了解大熊猫的历史,就会发现它和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首先从文字记载上《尚书》《诗经》《尔雅》《山海经》都能有所寻觅;其次,自古从皇家到平民,都十分珍惜大熊猫,在唐朝,大熊猫就被当作“国礼”送到日本。时代演变,大熊猫文化也在不断拓宽深化,例如人们把大熊猫“人格化”,比如说熊猫很萌、很治愈,从而衍生出大熊猫“萌文化”,给在社会竞争中压力很大的人群以慰藉。
  值得注意的是,大熊猫的保护是其文化传播的基础,传播大熊猫文化,就是为了让更多人通过该文化关注和保护大熊猫。从这个角度看,大熊猫文化传播和大熊猫保护两者是互相促进和融合的。
  记者:对于大熊猫文化,四川曾进行深度挖掘和传播。未来,大熊猫国家公园该如何进一步挖掘、传播大熊猫文化?
  吴长江:去年,我国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在我看来,正是有了“生物大熊猫”的回归,才有了“文化大熊猫”“外交大熊猫”的兴起。世界科学发现并命名大熊猫150余年来,其以无可取代的文化价值和与生俱来的独特魅力,架起了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纽带,所以我在今年的建议中提出,建议统筹规划大熊猫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借助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开展大熊猫主题宣传活动,适时举办“大熊猫国际友城论坛”,推出更多大熊猫题材文艺作品,开设美丽四川建设“熊猫奖”,提升大熊猫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让大熊猫文化成为四川、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保护与发展
不能只讲保护同时也是公共产品、生态产品

  记者:下一步大熊猫国家公园怎么建?
  王鸿加:大熊猫国家公园不能只讲保护,同时也是公共产品、生态产品,承担有为公众提供更多生态产品的职责。因此,在保护的前提下,我们要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及周边地区,为公众提供自然教育、游憩、康养基础设施,开发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目标相一致的各种生态产品,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生态教育、生态体验展示样板。
  同时,也要注重和当地社区发展相协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未来将持续丰富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巡护、自然教育、康养等新业态,为社区提供更多的生态岗位和就业机会,逐步建立健全绿色利益分享机制、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让生态保护产生价值、普惠社区居民,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吴长江:今年我提交的建议中,包括在管理协同上,进一步完善大熊猫国家公园多元共治机制;在社区协同上,进一步建立融入乡村振兴的社区发展机制;在经营协同上,进一步完善特许经营和协议保护制度;在公益协同上,进一步探索建立公益组织参与建设管理的机制。特别要说明的是公益协同,我认为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应该把公益组织参与建设管理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明确参与的形式、内容、范围。建议探索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公益基金,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捐款、捐建等形式参与公园建设,支持大熊猫保护科研、社区发展和民生改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