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要闻-
A6要闻
  • ·建议发挥各自优势 推行“研发在成都、制造在德眉资”协作模式
  • ·推动水电“入绿”提升四川“双碳”竞争力
  • ·招标公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省人大代表鲍继富:

建议发挥各自优势 推行“研发在成都、制造在德眉资”协作模式

省人大代表、乐至县政协副主席鲍继富

  

代 表 在 这 里

  “推进成德眉资产业协作配套、错位布局的重点,在于打破区域产业发展的制度、市场壁垒。”今年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乐至县政协副主席鲍继富关注的重点之一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
  鲍继富说,目前,成德眉资四市已初步建立产业发展协同机制,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但仍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协作配套能力不强、产业政策缺乏整合等不足。为此,他就优化产业分工设计、创新产业协同模式、联合争取支持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共画“产业生态圈”有亮点也有不足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炉,其中提到,到2025年,成渝地区优势产业区域内分工将更加合理、协作效率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全面增强成都都市圈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功能、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改革系统集成和内陆开放门户功能、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同城化发展水平,做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此外,《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现代产业协作共兴,构建都市圈“研发+转化”“总部+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产业互动新格局。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加持之下,成德眉资在产业协作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其中,仅2020年就开工产业协作项目464个,完成投资1088亿元。
  不过,成德眉资四地共画“产业生态圈”,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鲍继富说,首先是“同质化”现象严重。四市基于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比较优势建立起的产业体系普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产业结构与布局高度相似,产业“同质化”大于“差异化”。如成都提出的构建“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与德阳、眉山、资阳布局的部分产业重合。
  “同时,四地的协作配套能力不强。”鲍继富说,尤其在产业发展上,协作配套率较低,目前成德眉资四地的协作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零部件加工配套、整机组装等低价值环节,以及农产品初加工、原材料销售和少许的展会展销、特色产品销售等环节,尚未形成“成链成群”抱团发展的格局。
  此外,鲍继富指出,四地在产业政策上缺乏整合,特别是缺乏有效推动资源互补、分工协作、市场一体化、互利共赢的一揽子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协作成效。

建议重点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推进成德眉资产业协作配套、错位布局,鲍继富认为,重点在于打破区域产业发展的制度、市场壁垒,推进资源高效流动、要素集成共享、产业集聚成势。
  为此,鲍继富建议,要优化产业分工设计。其中,要打破原有按照行政区划布局产业的发展逻辑,坚持“一盘棋”统筹分工,持续深化完善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各市高层领导互动协商,协调推进出台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指导目录等,联合“链主”企业共同绘制成都都市圈产业图谱。鼓励成都加大优势品牌对外输出力度,将一般制造业、传统批发市场、仓储物流市场等产业有序疏解到德眉资三市。结合四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动补链延链强链,形成“集团作战”,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要充分发挥成都科技创新优势和德阳、眉山、资阳生产制造优势,深入推行‘研发在成都、制造在德眉资’的产业协作模式。”鲍继富建议,要加快推动德眉资与成都建立精准承接产业转移长效机制,率先在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和交界地带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产业融合发展集群。推动四地联合组建和培育区域性贸易集团,以及跨市、跨行业企业集团等市场主体,在成都都市圈跨区域布局产能和拓展市场。积极推进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索“指标分算、税收分成”新模式,共建“飞地”园区。探索建立成德眉资四市招商引资利益共享和补偿协调机制,联合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