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四川-
A6四川
  • ·古蜀国的物质证据,也能为现代城市建设所借鉴
  • ·“名人大讲堂”忠实观众一期不落:“所讲内容成为孩子的作文素材”
  • ·“名人大讲堂”2021收官之夜 超305万网友围观再创新纪录
  • ·四川报业博物馆建设项目(项目名称)造价咨询招标公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孙华教授对话传习志愿者:

古蜀国的物质证据,也能为现代城市建设所借鉴

孙华教授(左)与传习志愿者现场交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摄影 陈羽啸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今年3月后,三星堆陆续“上新”,再次震惊世人。作为2021年的收官一讲,这次孙华教授主讲三星堆文化与历史的讲座开始前,封面新闻面向大众征集了4名传习志愿者。他们来自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但都十分关心三星堆文化及发掘工作。讲座结束后,4名传习志愿者又向孙华教授请教了各自准备的问题。
  在今年9月的发掘中,三星堆的7、8号祭祀坑,都曾出土过百余根象牙。大学生吕博文对此非常好奇,他向孙教授提问:“如今的成都平原是没有野生大象的,那么当时数量如此之多的象牙,是从哪里来的呢?”
  孙华教授大胆推测,那时的四川盆地,可能确实有大象生存。“商代的时候气温比现在高两三摄氏度,正月高四五摄氏度,据说在黄河流域那个时候也都还有象。”孙华教授介绍,根据8号坑发现的300余根象牙推测,当时应该捕获了500余头大象,数量巨大,来自本地的可能性比较大。
  孙华教授说,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三星堆的影响力到达了云贵高原的北部,而这些象牙则来自那里。“不过,这些都还需要验证和考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象牙里的微量元素,来推测它们到底来自哪里。”
  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常出现一些长着高鼻梁大耳朵的人像,充满了未来感和科幻感。大学生郝莹向孙华教授提问:“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在材质、形态和用途上和我们以往看到的都非常不同,造型很夸张,在现在的人看来甚至有种科幻感,这有什么依据或文化背景吗?”
  孙华教授在当晚讲座中曾提到,这些夸张的造型体现的是当时贵族的一种形象。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他又补充道:“这些铜像都是程式化后的东西。考古学家、艺术史专家、人类学家一般不会说艺术像哪一个人种、族群,因为艺术要创造。”据孙华教授介绍,三星堆的铜像没有个性,只有共性,也是因为传统的模式化、程式化,加上艺术创作而造成的结果。
  就读于成都某小学的学生冯天婴好奇地向孙华教授提问:“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对于我们认识古蜀历史究竟有什么意义?”
  “它对我们重新认识古蜀国的历史,提供了物质的证据,”孙华教授耐心地解释道,“我们过去只知道春秋战国时候的巴蜀文化,讲的是巴人和蜀人。现在我们知道更早的时候,可能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的柏灌、鱼凫这样的时期,我们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就有着可能和古蜀人相关的、高度发达的文明。”
  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冯婧,既对三星堆文化感兴趣,曾经也了解过孙华教授的相关讲座。她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向孙华教授请教三星堆“法天象地”的规划方法,于现在的城市规划里,有何借鉴意义。
  “我们刚才说到的,三星堆这样的城市规划,在隋唐洛阳城以后就没有再用了。我把原因归结为儒家的法地思想,战胜了法天的思想。”孙华教授认为,这种“法天”的规划方式,通过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应该把它发掘出来。
  “法天象地的基本思想,我想在于‘法天’。”孙华教授介绍,利用人工灌渠的两岸进行象征,以东西轴线作为主轴线、南北轴线为次轴线等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在现代城市规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