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要闻-
A7要闻
  • ·“仰望飞机”的少年成长为航天员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仰望飞机”的少年成长为航天员

30多年坚持,四川小伙叶光富圆梦太空

叶光富飞行训练的旧照。

航天员叶光富。

少年时的叶光富和母亲及姐姐合影。

  一架波音707客机带着轰鸣翱翔天际,一位少年跑出房屋大声喊道:“姐姐快来看,飞机又来啦!”姐弟俩躺在门口的石板上,仰望着飞机从蓝天掠过。
  在20世纪80年代,成都双流是中国为数不多可以经常看见飞机的地方,这也使诞生于此的叶光富姐弟俩,从小就对飞机充满好奇。
  如今,当初那名小小少年,已经成长为一名航天员。此刻,他正在天宫空间站俯瞰蔚蓝的地球。2021年12月9日,首次执行神舟十三号航天任务的叶光富,还和翟志刚、王亚平一起,完成了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
  从“仰望飞机”到“俯瞰地球”,30多年坚持,换得少年梦想成真。

看飞机的少年
希望载着姐姐妈妈一起翱翔蓝天

  大概很多人的少年梦想里,都会有关乎“天空”和“宇宙”的梦想,叶光富就是这样。若说有什么细微不同,那就是他每天都能看见飞机。
  叶光富的姐姐叶亚丹回忆,弟弟小时候就喜欢和她一起看飞机,每当有飞机从头上飞过的时候,他们会看很久很久,“那时候躺在家门口洗衣服的石板上,直到看见飞机消失在云层中。”叶亚丹说,也是在那时候,叶光富对她说:“姐姐,我长大了想当飞行员,载着你和妈妈一起翱翔蓝天。”
  叶亚丹回忆,那时候小孩玩具很少,弟弟喜欢做手工,做的就是飞机模型和火箭模型,还经常去了解航空航天知识。家里的条件并不算好,父亲在叶光富8岁时离世,姐弟俩一直帮着母亲做一些农活,喂猪、养兔子、养鸡。
  在叶光富的成长轨迹中,母亲是影响他一生的人。在叶光富小时候的记忆里,家中都是母亲一个人扛起重担,别人家的孩子有的早就辍学打工,但母亲让他只管好好读书,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供他读书,母亲包揽了村里种植桑树苗的活,施肥、浇水、锄草、打理,全靠她一人忙活。有一次,叶光富放学归来,看着母亲正一担担挑着水上山灌溉树苗,瘦小的身躯被沉重的扁担压弯了腰,他的心里五味杂陈。这一画面也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记忆里,每当遇到困难时,就想起母亲的背影,于是有了坚持的勇气。

50元开启追梦路
被飞行学院录取全家人哭了一场

  读高三时,空军招飞的消息传到叶光富的学校。他骑着车匆匆跑回家里说:“我们学校有招飞的了,我想去试试!”叶亚丹回忆,当时家人都觉得机会来得太突然,毫无准备,虽然都想让他去试试,但一时半会却凑不出50元的路费。一番思索后,母亲坚定地说:“去吧,钱我来想办法!”最后家里东拼西凑,才凑齐了50元。
  备考期间,为了让叶光富身体状态更好,他的三姨专门多种了几分地的蔬菜,家里也特意给他多留下一些鸡蛋,“我们希望把他身体补好一点,那时候没什么补品,就只能多吃蔬菜、水果和鸡蛋。”叶亚丹说。
  个人的坚持和家人的支持终有回报,当得知被录取时,叶光富和母亲、姐姐拥抱在一起庆贺,他还让姐姐掐自己几下,怕这是在梦中。“我们一家人哭了一场。那天晚上,我妈把家里面的菜卖了,买了肉,做了一顿弟弟喜欢吃的回锅肉,那是我们印象里最幸福的一顿饭。”叶亚丹说。
  迈出追梦的第一步是幸福的,却也意味着游子将远行。叶亚丹回忆,叶光富乘火车前往长春时,家里人都到车站去给他送行。弟弟是第一次远离家乡,他把每个人都拥抱了一次。母亲没有说太多话,只告诉儿子:“好好地去学去做。”
  带着家人的期望,叶光富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学习。

飞行过5种机型
曾在撒丁岛参加15天的洞穴训练

  在外求学的叶光富,和家人多以书信交流。叶亚丹回忆,弟弟在信里总是说自己很好,希望家人不要担心。“每年春节见到弟弟,他都是越发成熟稳重。”叶亚丹说。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相关介绍,2000年,叶光富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毕业后,10年间,由于工作需要,平均每两年调动一次,辗转了多个省份,飞行过5种机型。每换一种机型,每换一个单位,一切就得清零,从头学起。“可是无论到哪儿,我依然热爱飞行事业,依然热爱这片蓝天。”叶光富说。
  2009年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启动时,叶光富报名,他渴望飞向更深邃的太空。
  首批航天员李庆龙作为考核小组成员之一到叶光富的单位走访时,他翻看叶光富的履历后,称赞道:“经历频繁调动依旧初心不改,热爱飞行,他一定是个对事业坚定执着的人。”
  2010年,叶光富正式加入航天员队伍。“他的训练内容从来不告诉我们,后来才从电视里知道像8G离心力这样的训练,是非常艰苦的。”叶亚丹说。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介绍,叶光富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曾与来自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天员参加了欧洲航天局组织的为期15天的洞穴训练。在撒丁岛高山深处的洞穴里,没有阳光,没有声音,连食物的选择也十分有限,这种与太空类似的极端环境,是评估和锻炼航天员的理想场所。叶光富每天负重行进5小时以上,或在悬崖峭壁中攀爬,或在垂直的深洞中升降,或游过暗藏危机的河流,步步惊心。
  叶光富作为关键项目勘探组负责人,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协助下完成了两个洞穴分支勘测任务,发现了令人震撼的杰里科大厅。他还获得一处洞穴通道的命名权,将其命名为“Guang Ming Gallery”,即“光明通道”。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升空,叶光富与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一起,奔赴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成都双流那位曾经“仰望飞机”的少年,终于圆了自己的飞天梦。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杨霁月
“刻度”那些
属于普通人的不朽
□杜江茜

  任何宏大的命题,都能在最普通的地方找到最毫末的注脚。
  四川巴中,小名“玉娃子”的王少连已经100岁了。她不到13岁就和家人一起加入红军。她的眼睛,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头,见过动荡岁月里的身世浮萍,也见过全城百姓都要跟着去革命的壮烈。如今,她被时光打磨成一位平静的老人。
  四川宝兴,一位叫马花的女人站在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前,指着广场中央的“雪山丰碑”主题雕塑自豪地说,“上面那个带路的藏族向导,就是我爷爷。”曾经,面对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夹金山,马花的爷爷提着马灯,主动为红军当向导,被红军亲切地送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马灯红”。
  从毫厘之微到万里之遥,百年之间,尽是“不朽”。
  属于“玉娃子”的不朽,是四川巴中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这里的红军烈士陵园内长眠着25048名烈士——这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一列列洁白的墓碑,是他们最后的军姿。
  而被马花铭记的不朽,是爷爷铭记了红军的取名,“马”成了这个家族的汉族姓氏。更是如今宝兴县城到硗碛的路上,历史留下的处处痕迹:河边峭壁上的小孔,是红军经过抢修栈道留下的;静默的两座锅庄房,红军主力军团在这里做了翻越夹金山的准备;曾经的凉水井旁古木参天,红军在此露宿、饮马休息,在他们走后,村民们把这里改名为“红军井”……
  如同米兰·昆德拉所言,人世间本就有一般的不朽和伟大的不朽。伟大的不朽是被那些素不相识的人所铭记,所热爱;而小的不朽,不过是被所爱之人长久的怀念。
  刻度百年,人世间那些大的不朽和小的不朽,都在熠熠生光间被铭记。
  在宝兴夹金山下的硗碛藏乡,马花相信,对于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山村而言,他们的百年闭塞被“解放全中国”的理想打破。当自由平等的思想被红军带入,村民们见证了岷山千里雪、三军尽开颜的震撼。
  在巴中,当初通江县启动境内散葬红军墓的迁葬工作时,一位耄耋老人紧拽着工作人员的衣袖说:“你们把这些墓移走了,我们到哪里去祭拜自己的亲人?”这样的感情让人动容,也是一种精神的赓续传承。
  所以你看,都不用刻意去记录,百年峥嵘岁月,早已被人民铭记。在理想照耀中国的时代大潮中,那些曾被大大小小的“不朽”所照亮过的人生,有的将其化作成长的力量,让一粒名叫梦想的种子拔节而出;有的则在时间的齿轮中顺流而下,去成为别人生命中的微光,去锻造出更多的“不朽”。
  山河浩荡,星光璀璨,感谢这个时代,感谢这些“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