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宽窄巷-
A15宽窄巷
  • ·把敦煌石窟“搬到”故宫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把敦煌石窟“搬到”故宫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还原精美壁画

莫高窟第320窟。

莫高窟第220窟。

西雁翅楼展厅。

莫高窟第285窟。

午门展厅。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正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由文化和旅游部、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承办的“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正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此次特展将敦煌石窟“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北京——由敦煌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临摹的敦煌壁画与按照洞窟原型复制的洞窟,让观众即使身处异地也能置身其间,来一次被五彩壁画环绕的禅修体验。
  此次展览分为“丝路重华”“万象人间”“保护传承”三个单元,展出来自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物及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共188件。展品还包括敦煌壁画临本35件,复制彩塑6身,高保真数字化壁画复制品70余幅,还有仿制华盖、佛塔等辅助展品20余件。
  在午门西马道下临时展厅还同时展出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第220窟和第320窟三个复制洞窟。让观众近距离体验作为中华文明千年华彩汇聚的两大代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及利用的两大基地——敦煌石窟与故宫的独特魅力。

以原型搭建高保真复制壁画

  据介绍,此次“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分为“丝路重华”“万象人间”“保护传承”三个单元。其中西雁翅楼“丝路重华”部分,由“丝路漫行”“信念所成”“庄严净土”“壁上丹青”四部分组成,以大量丝路文物、敦煌壁画和雕塑临摹作品展示丝路上的敦煌发展史、石窟的营建与壁画雕塑艺术。
  午门展厅“万象人间”,由“霓裳美仪”“妙音乐舞”“图案华章”“匠心营造”“人间百态”“万物有情”六部分组成,从敦煌石窟壁画中选取高清数字画面,全方面展示千余年来,敦煌文化与艺术的各方面,故宫博物院则从乐器、家具、织绣、器用、书法、绘画等藏品类别中拣选出与敦煌壁画中各类文物相承续的部分,展现中国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
  东雁翅楼“保护传承”单元分为故宫篇与敦煌篇,展示两院在遗产保护和文化事业发展进程中取得的重要成绩,以及蕴含其中的前进力量。
  而在午门西马道复制洞窟展厅中,以285、220、320号洞窟为原型搭建,展示高保真复制壁画、多媒体影片、敦煌壁画相关内容3D模型和辅助展品。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的展厅设计,也充满了敦煌元素。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陈列中心馆员、展览设计刘斐告诉记者,三个展厅的主色调均从壁画中提取而来,与展览主题相互映衬。西雁翅楼展厅的整体布局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贯穿。主色彩基调为序厅的土黄色和厅内土红色,土黄色为莫高窟崖体风貌的颜色。土红色作为敦煌壁画中常用色系,具有庄严肃穆的质感。午门正殿展厅——万象人间主色调以青绿色为主,这里是充满生机的世俗生活壁画及相关文物展品。
  敦煌石窟洞窟内是满绘壁画的,所以设计中也以敦煌图案贴敷在故宫原有建筑立柱和柱底的地面上,选取图案时特意找到与故宫顶部藻井相匹配的壁画图案,并调整了色彩倾向,使其在天与地之间形成空间呼应。

第285窟:早期石窟中最丰富完整

  在搭建的三座洞窟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第285窟,这是少见的北朝开凿的石窟,考古学家宿白先生的《宿白集中国石窟寺研究》中提到,第285窟是敦煌早期石窟中最丰富、最完整的一个,且是少见的僧房群窟:“第285号窟,窟门东向,窟西壁凿三龛,置塑像,南北壁各凿小窟四,小龛约1米见方,高1.3米,排列整齐。这些小龛是僧人打坐修行之所,即所谓僧房。第285号窟除从这八个僧房可以说明是僧房群式的石窟之外,窟内的部分塑像、壁画,也是有计划地为了体现僧房群的性质布置的。如西壁两侧的小龛内,各安置穿袈裟的僧人苦修坐像一躯。”
  所以当观众来到现场,看到那些在墙壁上凿出的小龛时,就会明白,这原来是僧人打坐修行用的壁龛。要把自己嵌合进墙上的小龛内,看到的才是当初修行的僧人们看到的景象,而整个窟内壁画绘制的题材与顺序,也是与这个观看方式息息相关的。
  僧人们在石窟中过着简朴清苦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修行乃第一要务,僧房窟的面积也仅几平方米。但与世俗生活上的贫瘠相反的是精神生活的丰富,洞窟几乎每个角落都画满了壁画,这些图像的色彩在今天的观众看来也许有些淡雅,但在当时修行的僧人眼前呈现的是还未风化剥落的壁画,其辉煌程度也许是难以想象的。
  在繁复的图案环绕下,嘴中念诵经文,其声响在狭小的洞窟中回响,僧人很快就会进入禅定状态。他们虽然每日目之所及都是这满墙壁画,但壁画中蕴含的丰富情节,不仅是对于佛教故事的转述,也以符号的形式昭示着前往极乐净土的途径就是潜心修行。
  与潜心修行并不相悖的是想象的欢乐。285窟的壁画就是各类题材的完美大集合,其中出现了佛教题材,比如佛本生故事,以及飞天、摩尼、莲花等象征符号;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像伏羲、女娲、羽人这些从上古时期就已存在的形象,也从中原地区流入西域,进入到敦煌的图像系统中;还有许多惟妙惟肖的山林动物,画工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动物瞬间动态,这种既概括又生动的表现,也会让人惊叹当时艺术水平之发达。在敦煌文献记载中,绘制壁画的这些画工许多都来自民间,他们自然也会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绘制在石窟墙壁上,不同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也生动地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

壁画图景生动代表中国绘画精粹

  在第285窟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南壁的《五百强盗成佛图》,这幅根据《大般若涅槃经》中“五百强盗成佛因缘”章节绘制的壁画讲述了一群强盗弃恶从善的故事。传说在古印度,有五百人造反为强盗,占山为王,打砸抢烧,无恶不作,地方百姓苦不堪言,地方官员向国王禀报,国王听后便派来兵士镇压,下令剜去五百强盗双眼,将他们丢弃在深山老林中。痛苦的强盗日日夜夜都在悲号,传到释迦牟尼佛耳中,佛以妙药吹进强盗们的眼眶,顿时使他们复明。复明后的强盗洗心革面,皈依佛门,修行多年后,五百弟子修成正果成为罗汉。
  通俗易懂,讲究因果报应,这是佛本生故事的用意。而在第285窟中,画工根据理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故事情节被用连环画式的构图串联起来,其中以散点透视夹杂着建筑与山林,强盗们在失去双眼后的痛苦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山林中的动物悠闲漫步的神态更加强了场景的戏剧性,故事情节分割得恰到好处,就像一整出连贯的戏剧;除构图上的精妙,壁画色彩也特有一套体系,与现代使用的颜料不同。敦煌壁画的颜料都来自传统矿物与动植物提取物,将雄黄、朱砂、青金石、祖母绿等矿物研磨成粉,再经过淘澄、晾干,反复重复此步骤,才能制成。把最珍贵、最美好的宝物献与佛,这也是虔诚的体现。
  文学家兼翻译家傅雷先生曾经说:“我认为敦煌壁画代表了地道的中国绘画精粹,除了部分显然受印度佛教艺术影响的之外,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片段的画,确实不同凡响。创作别出心裁,观察精细入微,手法大胆脱俗。”图像的博物馆,文化的宝库,这就是敦煌壁画。

  据《北京青年报》图据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