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宽窄巷-
A13宽窄巷
  • ·搒圈猪儿长不肥
  • ·打过档与籇竿
  • ·征稿启事
  • ·女儿的贺年片
  • ·结喴儿
  • ·南路来的鸭棚子
  • ·打晃眼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南路来的鸭棚子

  

□ 张文海

  收割后的稻田,总有一些抛撒的谷子陷在泥巴里,捡也捡不起来。这时,成都南边的养鸭人就带着鸭子来吃谷子。
  上世纪80年代前,立秋后的成都平原农村,常可看到放鸭儿的牧鸭人。他们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扎起可移动的棚子,周围圈起上千只小鸭,天一放亮,主人用石头支起锅儿煮饭,吃完饭,解开鸭栏,手持头上带飘飘的吆鸭竿,开始一个田一个田地牧鸭。那些撒落在泥巴里的谷子,便一颗不少地被鸭嘴巴凿起,吞进素囊,每只鸭都胀得鼓囊囊的。农村人便把这些牧鸭人连同他们挑在肩膀上走的棚子,统称为鸭棚子。
  季节有差异,牧鸭人先从乐山、眉山、彭山、大邑、新津一路将鸭子往成都方向赶,当赶到成都平原时,初始的毛鸭儿已长成穿褂褂(儿)的半大小鸭子,再在成都平原放牧一个多月,这些半大小鸭就全变成双翅长毛筒筒(翅羽)、两斤半左右的大鸭子了。
  那阵,成都周边乡场上有不少烧鸭店,市民每天都可以买到香喷喷的烧鸭子。那时的鸭儿都是土鸭子,吃起来香得很。一斤左右一个,酥黄油亮,买一个用手一撕,一会儿就风卷残云。
  如今成都平原再也看不到鸭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