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A12宽窄巷
  • ·凉风迎白露 莫负中秋好时节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九月“民俗日历”

凉风迎白露 莫负中秋好时节

明代唐寅《嫦娥执桂图》。

民俗专家刘孝昌。

南宋马和之《月色秋声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进入公历9月,渐渐转凉的天气似乎在提醒着人们,凉爽的秋日已经近在眼前了。9月7日,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来临,意味着天气真正变凉了起来。老人们常说:“立秋不是秋,天凉白露后”,也正是验证了这个道理。
  同秋高气爽的好天气一同到来的,还有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寄托了国人对于“团圆”的美好愿望,从上古时代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沉淀。
  气温渐凉,暑热退去,一年中气候舒适的秋日已经到来,也进入了庄稼成熟的季节。俗话说“秋补冬藏”,不妨趁着秋日来临,把握住这个进补的好时节吧。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9月7日白露(农历八月初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诗经》中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诗中,就能感受到该节气的诗意之美、自然之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是:“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平气法划分的节气)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从中可以看出,白露是一个转折,伴随这个节气的脚步,天气将逐渐转凉。
  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分别是:“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馐。”所讲述的意思是,当此时节,鸿和雁开始列队从北向南飞,燕子等候鸟开始集体朝南迁徙,寻找过冬的乐土,百鸟开始储蓄干果以备过冬。
  从“白露”这一词中也可知,这个节气注定与露水相关,于是在此日“收清露”成为了民间的习俗,也颇具仪式感。古籍有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古人相信该节气的露水有特别的功效,并且不同植物上的清露,具有不同效果,如养颜、明目、治病等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月21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据民俗专家刘孝昌介绍,早在古籍《周礼》中就出现了“中秋”一词,直到唐代初年,中秋才正式作为节日出现,《唐书·太宗记》中明确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宋代,中秋开始盛行,北宋太宗年间,始定于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以祭拜月亮为主,都要焚香拜月,祈求月神保佑,后代延续。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主要节日。”刘孝昌说。
  在古代的不少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到对于旧时中秋习俗的描写。如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代的古籍《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从古至今,中秋节的习俗源远流长,且各式各样,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在老成都人刘孝昌的记忆中,成都中秋风俗甚为盛行。“自明清以来,成都人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城乡都要打糍粑、杀鸭子、吃月饼,或到府南河泛舟赏月。遗憾的是,成都中秋之夜常不见月光,因此人们常说月光菩萨‘躲生’去了。”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9月23日秋分(农历八月十七)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八月中,解见秋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古籍《春秋繁露》有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除了指昼夜平分外,“分”还有一层意思,意为平分了秋季。
  在古人的传统四季划分方法中,“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节气“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于是,秋分也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
  从日期上来看,节气秋分与中秋节的时间相近,因此习俗也大多相似。据史书记载,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而节日中秋,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而来,随着时间的演变,“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正如《礼记》中所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公历9月一到,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的仲秋之时也随之来临。把握时间,尽情享受秋日的风光吧。
  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