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学者于丹:李白余光中都曾“爱了”峨眉山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学者于丹:李白余光中都曾“爱了”峨眉山

其主题演讲《文而化之一峨眉》开启了“天下名山”文化大讲堂的序幕

于丹作《文而化之一峨眉》主题演讲。

于丹在签名墙上签名。

于丹在峨眉山游览。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实习生 袁一鑫

  7月28日,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于丹现身峨眉山市大佛禅院,作了《文而化之一峨眉》的主题演讲,开启了“天下名山”文化大讲堂的序幕。
  在两个小时的演讲中,于丹教授引经据典,将峨眉山的前世今生、澎湃文脉娓娓道来。她说:“致敬峨眉是说不尽的,当我一次一次的到来,我会感受一次一次的内心平静。这里有知行合一,这里有吉祥与秩序,这里有烂漫的辞章,这里的山月挂着远方的牵挂……”

拥揽峨眉山月
于丹教授入蜀再访“故地”

  于丹教授曾多次来四川,她在一次演讲中说:“自古文人皆入蜀。我第一次跟随我的硕士导师来成都,那时我20岁,之后我一次一次地回来,每次回来都会想起苏东坡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而这次入蜀,于丹教授却是奔着峨眉山月而来。
  峨眉山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以“释茶武药”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体系,淬炼成了天府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隐士登临揽胜、投栖此地,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让峨眉山成为了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为探寻中国古典诗词之文脉,于丹教授以前曾数次登峨眉访古寻幽。而这次以全面提升峨眉山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主旨举办的“天下名山·文化大讲堂”,也让于丹教授对峨眉有了更深的思考与感悟。
  于丹说:“秀甲天下峨眉山,文而化之开新篇,今天我的主题就是《文而化之一峨眉》,我希望中国的文化能够文而化之,让峨眉不仅仅秀出天外,还能带着庞大而深沉的气韵、浪漫飞扬的气象,让世界知道它是中国的名片。”
  当天于丹教授的讲座由三部分组成,无论是妙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还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脉络的“大道至简”,亦或是用诗意论述“云上金顶,天下峨眉”,话题都涉及到了国学传承、子女教育、品格修为、人生哲理、道德伦理、中西文化比较等方方面面,其灵动轻盈的语言和深刻厚重的奥义,受到了现场数百名观众的一致热捧。

观天文与观人文
李白余光中都爱过这座山

  诗仙李白25岁之前在蜀地读书游学,先后两次登上峨眉山。据古典文学专家裴斐所著的《李白年谱简编》记载,唐开元八年春李白游成都,随即又登峨眉,作诗《登峨眉山》。于丹教授的演讲便以此诗中的名句“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作为引子,将峨眉山的秀丽之姿徐徐展现在观众面前。
  于丹表示,从李白写《蜀道难》开始,蜀地留下诸多仙山。“但在那么多仙山中,李白总有情有独钟处,‘峨眉邈难匹’这一个‘邈’字就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人对峨眉的吟唱仅仅是在大唐吗?仅仅只有诗仙吗?于丹话锋一转,又给大家读了一段余光中先生的诗:“云拥半岭雪,花吐一溪烟”,她眼含笑意地说:“这是一个多么浪漫的表达啊!大家想一想,峨眉的仙气就在于云烟的飘零,在于晨昏云霞的变化之中。”
  于丹说:“从李太白到余光中,所有诗人在峨眉山面前都会把心里最深的致敬表达出来。余光中是那么懂得李白,他说李白就是一位飞仙,‘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诗人与诗人之间的致敬总有一种最深刻的懂得,比如对峨眉他们就都爱了。”
  当天的演讲主题是《文而化之一峨眉》,于丹还给大家专门“科普”了“文化”一词的出处。“它取自《周易》里的‘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峨眉来谈文而化之的中国文化很有意义。”由此,于丹还引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都各有阐述。
  于丹说:“峨眉山在汉代就已经是一座道教名山,自东晋《华严经》传入中国,特别是在宋代以后,峨眉山逐渐成为了佛教名山。梳理峨眉山的历史,也可以看出儒、释、道最终形成了我们一体多元的哲学观。”

有大美而不言
金顶上能见人性之光

  如今的峨眉山是以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屹立于世人面前?于丹教授引用了《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她说:“峨眉山无论是从道还是从佛来讲,都应该具备寂兮寥兮的空灵。峨眉山的文化旅游发展也应该在有所不为的情况下有所为。”
  于丹在演讲时也尖锐地指出,现在很多旅游胜地为了收入而变得气质全无,“比如一些村野小镇本来应该是一个娇羞的村姑,现在却浓妆艳抹拦着人在搞促销。”她认为,峨眉山的寂寥绝对不是软弱,而是老子所说的“独立而不改”。她说:“峨眉山要有独立的操守、独立的格调,不从服,不同流合污,这种不改的独立穿越千秋。但这种不改又不是傲然于万物,而是一种谦和的态度。”
  于丹还拿登峨眉比喻人生的修行,“艰难险阻都可以踩在脚下,无论能不能见到佛光,你在金顶之上,人是有光明的。所以王阳明先生在临终的时候说:此生光明,亦复何言。人这一辈子,就是要让生命有光。能够身处峨眉的各位朋友,你知道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是多么羡慕你们啊,这样一座山就是你们的故里,我们的远方就是你们的故乡。”
  于丹认为,在峨眉山可以感受到乡愁,也能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哲思。“庄子说得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无论是天地的美还是峨眉的美,是很难一言道尽的;无论是诗词还是绘画,都只能呈现它的局部和片段。”

礼赞诗歌的乡土
浪漫主义在此地生根发芽

  关于峨眉之美的诗歌,于丹教授认为李白是集大成者。除了《登峨眉山》之外,他还写了不少诗歌咏峨眉。“峨眉是诗歌的乡土,有着澎湃的文脉,很多小孩子在学古诗的时候都会念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的生命是被峨眉山照亮的,峨眉山也滋养了他的诗情。”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是另一首李白写峨眉的诗,于丹也详细介绍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公元757年,我们知道李白生于701年,因此那时已是他的暮年,再过两年他就去世了。753年,安史之乱大唐由盛及衰,肃宗即位后李白被贬夜郎,后遇大赦碰见蜀僧晏入中京。自己一身潦倒,而老友意气风发,因此李白为他送行时感慨万千。”在这首诗中,“峨眉”二字足足出现了六次。
  讲到情深处,于丹信口吟诵:“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是李白另一首关于峨眉的诗——《听蜀僧濬弹琴》。她表示,唐代有很多精通音律的僧人,李白和他们很多都是“知音”。
  唐代诗人施肩吾写过一首《吴中代蜀客吟》,里面有句“峨眉风景无主人”,于丹教授对其格外喜欢。“因为我是外乡人,他在诗中说峨眉美景其实是天下人的,第二句‘锦江悠悠为谁绿’也和杜甫的‘锦江春色来天地’遥相呼应。”
  于丹不无感慨地说:“北方人喜欢蜀地,是因为北方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理性文化,这种实用精神的体系可称之为现实主义。巴蜀文化则是以佛道精神为主导的性灵文化,这种提倡审美的派别可称之为浪漫主义。如果没有现实主义,就没有大地的根,倘若没有浪漫主义就失去了天上的云霞。峨眉山对外地人而言,只要你来了,只要你遇见了,任谁都可以是它的主人。”